中国古代陶瓷史中,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
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
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
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
哥窑碗
其中,汝窑、官窑、定窑已有确切的窑址。哥窑却因文献资料、出土器物资料错杂难分,而备受争议。传世哥窑瓷器也不见于宋墓出土。在陶瓷界,哥窑的身世扑朔迷离,学者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关于哥窑的身世,恰恰应了一句流行语——“哥是个传说”。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
细数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其特点包括:
釉质滋润,釉面呈现酥莹凝腻的光泽;“金丝铁线”特征明显,釉面呈网状开片,粗疏的黑色裂纹间交织着细密的金色裂纹,整器呈现出自然形成的“缺陷美”;聚沫攒珠,釉层肥厚,显微镜下釉内气泡细密如颗颗小水珠一般满布器身而大小不一。
五大名窑瓷器站在中国瓷史的顶峰,无论从传世量还是从文化价值都可算吉光片羽,不可能人尽可得。但古人传下的老手艺与风雅,却是能够通过传承得到的。
哥窑特色
一、釉色润泽如酥
哥窑釉中气泡密集,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如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聚沫攒珠”。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令釉面光泽莹润、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谓“润泽如酥”。
二、金丝铁线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三、紫口铁足
“紫口铁足”是传世哥窑瓷的另一特点。由于烧造哥窑瓷的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四、气泡
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的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仿哥瓷器从元代起就有了。到明清两代官方则大量仿造。元末明初就出现了米色釉的仿哥釉产品。明代仿品显得浑厚沉静,清代仿品则较为浮华亮丽,清器内还可见拉坯的旋痕,现代新仿则没有。明清时因是官方仿造,地点在景德镇,产品质量讲究。民国后到现代,到处都仿,质量就很成问题,容易鉴别。因此,如遇明清仿品,尤其是写上当朝款识的,质优者也是很值得收藏的。若您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寻正规免费平台参与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一六六、二四六九、二九一二。(朱生)一般来说,仿品胎色偏白,现代新仿的胎质较差;仿品釉面过于透亮,有贼光,也有做成亚光的,但缺乏灵气,无法做出酥油光来;仿品开片并非自然形成,系人工填色而就,仿品的“铁足”也系涂上黑褐色釉而做出,仔细看,容易识别;仿品手感常非轻即重,这是仿造者技术水平的关系,掌握不了真品的分寸;也有的仿造者在器物上涂上油污作旧,这就更容易鉴别了。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哥窑的简介及哥窑的一些基本特征相关内容介绍了,希望您会喜欢。相信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您对哥窑也会更加的了解了,日后有机会接触到也可以使用以上方法慢慢欣赏!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