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窑(1369-1402年)明洪武二年开始烧造,始称官窑。洪武窑土质细腻,体薄,釉里红制品最有名。釉里红瓷器是一种用铜红为呈色剂,在白瓷的素坯上描绘花纹,再罩透明釉于高温条件下烧成的釉下红彩瓷器。其烧制工艺与釉下青花相似,制作相当复杂,釉下的呈色极不容易掌握。铜红金属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在釉中扩散,必须十分准确地把握适度的火候,温度过高铜红会全部地挥发;温度过低,釉色污暗泛黑。明洪武釉里红器,发色艳丽纯正的极少,一般都为深紫红中微微泛灰色,更多的是烧成赭灰色或紫褐色。
这件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撇口、长束颈、溜肩、垂圆腹,圈足。通体以釉里红描绘花纹,里口绘卷草纹边饰,颈绘丰满的蕉叶,腹绘四株缠枝莲,枝条随意延伸,起伏自如,具有明快的节奏感。近足处是一周宽肥的莲瓣,花瓣内单线勾描涡卷纹。胎釉洁白致密,器里釉层厚薄有匀,并有下垂的流釉痕。底足平切,釉不均,薄处泛黄,细看足内白釉上有细如发丝的刷抹痕。胎体虽经极力修整,但仍可看到接坯痕,用手轻抚颈下,腹中部有明显的凸起棱线,是分三截接坯成型的。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底部
清康熙仿烧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是以真品为蓝本全力摹制的力作。形制完全相同,只是颈部略细长,腹微瘦。造型带有康熙本朝瓷器的秀美灵巧,不如明初时的古朴浑重。胎骨和底釉显现出康熙瓷器细、硬、润、白的突出特征,釉下红彩是纯正艳丽的鲜红色,为洪武玉壶春泛灰的浅紫红色调所不能相比。由于颈部略细,所绘蕉叶纹也变长,主茎脉没有留白的中空现象,蕉叶的边缘则成圆软的弧线。腹部的主体绘饰的是四季花卉,但在技法上是以料水的浓淡来表现层次,叶子画的短肥宽大,多呈三瓣形状;莲瓣略瘦,而且各自独立,互不干扰,里心绘的附加纹饰也不是单线勾画,而是康熙朝莲瓣常见的涂纹方法。底足足墙略高,足根圆鼓,足内角与底平面呈90度直角,底釉青白透亮,釉面平滑细润,带有康熙器底修坯规整,胎质坚硬的典型特征。里口釉亮致密,厚薄一致,没有丝毫垂釉现象。清初的接坯工艺日臻完美,从器外观察或用手抚摸都找不到任何接坯痕迹,它较真品更完好更精致。
清康熙 仿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
底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1990年接受了一件捐赠的釉里红玉壶春瓶,较真品略矮,形制十分相似,花纹也照真品绘制,底足平切,腹有接痕。只是通体的白色底釉白中闪青灰色,釉下的红彩不是紫红、褐红、鲜红,而是桔红色。针对这件捐赠品,同行中引起一番探讨研究,因为它既有真品的某些特征,也有仿品的蛛丝马迹,为了求证,借用了科学测试手段,结果分析数据接近真品。对于桔红色调釉里红的解释,开始认为可能是由于海水的浸泡民,使铜元素产生了化学变化,因而泛桔红色。但后来经过分析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碱性的海水浸泡只能让原有的红色更加晦暗无光,而不可能越腐蚀越鲜亮,所以桔红色调是不可能的。再细看纹饰画法死板、拘谨,显出许多人为加工的痕迹,在反复的对比研究中最后确认;这是一件凭借现代科学手段制成的仿品。所以在鉴定古陶瓷时还要产足于经验,再参考科学分析数据综合判定。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复制古瓷的胎釉成分及结构并不是一件多难做的事情,但是要想恢复古瓷所体现的那种历史、艺术、社会的精神风韵,目前还不能轻易做到。
现代仿品
仿品底部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