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博物院从天津征集到一件明万历官窑黄釉宫碗。口径17.5厘米,侈口、弧腹、浅圈足,通体施正黄釉。造型端庄、釉色纯正、为典型的御窑宫碗。底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六字双圈款。
“大明万历年制” 青花楷书款
黄釉瓷器在明代是皇家的专用品。每年皇帝祭祀地坛要用本朝制作的黄釉瓷器。明朝宣德年间出现一种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端重而又实用的碗,因多为皇宫所用,故称作“宫碗”。这种优美的形制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无论造型还是釉色都异常精美。
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其专著《明清瓷器鉴定》第六章第三节中对明万历黄釉瓷器有专门的论述:“黄釉—其釉色浓深,釉面肥厚……所见碗类……有刻划纹饰的,亦有光素器。”在南京博物院众多官窑瓷器中,明代的宫碗特别是黄釉宫碗实属罕见。因此本人不避浅漏草拟此文,以抛砖引玉。
网络图片
《诗经》曰:“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上古时代,人民已经建立方位与颜色的对应关系之说。《易经》中称“天玄而地黄”。按我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来解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别代表“西、东、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统率四方,而土色为黄。历代帝王崇尚土德,故黄色成为帝王之色,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把黄色用之于皇帝的衣食住行中,则象征皇帝贵在有土,有土则有天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黄釉瓷器以其尊贵典雅气质彰显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和丰实的文化内涵,令人心生敬慕。
网络图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审美世代相传。颜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反映,在中国古代,黄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心理符号具有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黄色既是龙的传人的皮肤颜色,也是民族发源地的土地之色。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今,黄色的象征意义一直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汉书》也说:“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从唐朝开始,明黄即是皇帝专用颜色,黄袍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黄者,君之服也,黄色也是皇权的象征,唐高祖李渊以黄袍为常服,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唐 寿州窑黄釉瓷枕
同时这种法统观念就渗透到了瓷器的生产和使用中去,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西关窑已烧造出比较纯正的黄釉瓷器。后周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陈桥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汴京,正式登基,从而使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到明代初年,黄釉瓷脱颖而出,成为皇家御用瓷器。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网络图片
黄釉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西关窑、郏县窑、陕西铜官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湖南长沙窑也都有烧造,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唐黄釉分为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
网络图片
正黄釉器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永宣时期的黄釉器以盘类居多,内外均施黄釉,外底施白釉。此时制作工艺较之前朝有所改进,不再直接施釉于涩胎上,而是先挂一层甜白釉,烧成后再覆盖黄釉,釉面往往显得浅薄,色泽淡雅,橘皮纹现象较为明显。除盘类外,景德镇珠山还见有宣德黄釉梨形小壶出土。
网络图片
成化黄釉盘碗较之永宣又有了显著进步,造型规整,釉面匀净肥润,色泽有深浅之分,为其后弘治黄釉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弘治 娇黄釉牺耳罐
弘治黄釉瓷被后人誉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绝伦的原因外,还在于此时突破了品种上的局限,开始出现诸如牺耳尊、绳耳尊、飘带耳尊等体量较大的琢器。由于名气太大,尽管此前各朝已然采用浇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浇黄”之名,人们首先想到的总会是弘治黄釉。因呈色淡雅,给人以恬淡娇嫩之美,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娇黄”。弘治黄釉瓷以素取胜,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于清澈如水、莹润若酥的釉面上,尤显富丽堂皇。
清雍正 柠檬黄釉瓶
正所谓盛极而衰,正德黄釉虽承继了前朝遗韵,却怎么也烧不出弘治时期的味道和感觉,其黄色较之弘治器略深,有干老之嫌。嘉靖黄釉釉色更深,娇嫩之感已逊许多,鲜有质量上乘的佳作。隆万两朝黄釉器釉色浓郁,釉层较厚,釉面不平,工艺水平明显难逮成弘时期。明末二十多年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御器厂辍烧停工,黄釉瓷器再无只片存世。
清康熙 黄瓷盘
清朝定鼎北京后,迅速恢复御窑厂,重启窑火,顺治时已有黄釉器生产,釉色偏深,与晚明时期相仿。康雍乾三代,黄釉瓷器海量烧制,釉面光亮,淡雅匀净,工艺水平十分精湛,堪与弘治黄釉相媲美。嘉庆以降,黄釉器质量渐趋低劣,但较同时期其他色釉品种仍高出一筹。清代道光以后黄釉瓷器生产日渐衰落。黄釉瓷器已成“明日黄花”一蹶不振。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