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自仁宗天圣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共计62年。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大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瓷器生产达到了巅峰,名窑相继涌现,各具特色。德庸侯碑记载着这一时期的耀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这些器物形态小巧,器体轻薄。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底足较高且窄圈足,各部位的比例逐渐增大,腹部渐消瘦,曲直有序。瓷器的形制变得矮而瘦,而在塑造器形时突出了口、颈、腹、腰、足部的收缩扩张,注重线条变化,使器物形态富于动感。
瓷器的种类与早期相似,但造型大量增加。在早期基础上出现了花插、花盆、鸟食罐、熏炉等新型器物,这些器物显示出宋代人民在享乐中表现出相当高雅的文化意识。装饰纹样也十分繁多,花卉类以牡丹、菊花、莲花为主,动物类则有珍禽、瑞兽、水族、昆虫等。装饰手法以浮雕刻花为主,并出现了与刻花相似的印花,还有贴花、镂空等。而中期主要烧造典雅温润的橄榄青瓷,同时也生产黑釉、黑釉酱斑瓷器以及酱釉器。中期的瓷胎品质得到了大幅提高,多呈浅淡灰白色,颗粒细小、致密均匀,不再使用白色化妆土,出现了一种白色介面。这一时期的北宋瓷器不仅在形制上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装饰与瓷质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愧为古代我国瓷器生产的高峰期。
北宋晚期,从宋哲宗赵煦元祐元年到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历时共41年。这个时期,北宋王朝与辽朝和金朝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军事和财政资源。同时,统治者的奢侈和逸乐也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不断追求享乐和消费。
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于耀瓷的制作上体现着外表华丽而内部朴素的特点。器物的种类和形状相对于中期有所增加。造型也更加小巧而精致。纹样更加多样化,同一时期国内各代表性窑口采用的装饰纹样在晚期的耀瓷中几乎都有所见。在中期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蕉叶纹、梅、竹、松和鸳鸯、鹤等纹样。
在装饰工艺上,高效便捷的印花工艺取代了较为繁琐的刻花工艺,甚至出现了先印后刻的工艺方法。晚期的青瓷釉色仍以橄榄青为主,但有些色调较暗,有些则呈现出较翠青绿色,釉色不如中期控制稳定。同时,还使用黑釉和酱釉进行兼烧。器胎较薄,多为浅灰色或灰白色,还出现了一些土灰色。然而,晚期的胎土精细度不如以前,颗粒较中期要大一些,修胎也比较简略。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