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元代釉里红瓷器真品特点和鉴定方法
釉里红瓷器:历史溯源与价值

釉里红瓷器作为中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色泽和烧制工艺闻名于世。它创烧于元代中期,是景德镇匠人们的杰出创造。釉里红属釉下彩瓷,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纹饰后,再罩施透明釉,于 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而得名。
在陶瓷发展史上,釉里红瓷器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以往瓷器装饰色彩较为单一的局面,为陶瓷艺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然而,由于釉里红对烧制的温度和窑内气氛要求极为苛刻,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这使得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呈灰红色,制作数量也极为稀少,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其珍稀价值不言而喻。
元代釉里红瓷器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以及制瓷工艺水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和元代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成为了众多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品,对其鉴定方法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独特特征
(一)胎质特点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质采用二元配方,即瓷石与高岭土混合。因高岭土含铁量不同,呈现出白、灰两种质地倾向。质地细腻的胎土较为洁白,质地稍差的则偏灰色,且杂质相对较多 。由于当时对釉里红烧制窑炉温度的把控不够精准,瓷胎常有生烧现象,使得胎骨厚重而坚硬。在烧制完成的器物表面,经常能看到接痕、旋削痕以及刀痕等制作痕迹,底部则常见粘有黑棕色铁砂底,这是因为当时使用含有铁质泥渣饼垫烧所致。例如,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其胎质特征就十分典型,展现出了那个时期独特的制作工艺。
(二)釉色特点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影青釉,这种釉含有较多的石灰钙,透明度较高,从外观上看呈现出类似玻璃的质感,釉中气泡明显。另一类是青白釉,釉面光亮明润,但由于釉面较厚,在烧制过程中常常出现未能完全烧透的情况,从而产生绿斑。釉里红瓷器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然而,其呈色极不稳定,这主要是因为铜离子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在窑炉中,温度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呈色不佳。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红偏紫黑色,纯正鲜红的釉里红极为少见 。从整体上看,其色泽鲜艳,但分布不均匀且不稳定,大部分呈现出浅红、深红夹杂灰色的状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晕散现象。早期制作的元代釉里红,色彩晕散不够鲜艳,还经常出现变色流失的问题,表现为阳面色鲜,阴面色暗。有些器物甚至会因温度失控,导致铜红料 “烧飞” 而变白,这些都是元代釉里红釉色的典型特征。

(三)造型特点
由于元代釉里红瓷器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低,所以流传后世的数量稀少,其造型种类也相对有限。常见的造型有塔式四灵盖罐、玉壶春瓶、高足杯、匜、盘等。其中,玉壶春瓶的数量相对较多,其造型特点为撇口,细长颈,鼓腹,圈足,线条优美流畅,造型古朴典雅。塔式四灵盖罐则造型独特,罐身常装饰有龙、凤、龟、麟四灵图案,盖上有塔式造型,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这些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造型,虽然种类不如青花瓷丰富,但每一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元代工匠独特的审美和工艺水平。
(四)纹饰特点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题材极为广泛,涵盖了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以及四季花卉等多个方面。四季花卉常选用莲花、灵芝、菊花等,多以折枝的形式呈现,主要采用白描勾线的方法绘制,线条简洁流畅,生动地展现出花卉的形态和神韵。人物题材常与山水题材相互融合,人物形象体型精炼,自然地融入山水风景之中,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飞禽走兽题材主要选取龙凤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神话异兽,通过刻画的手法雕刻出主题纹饰,再与釉里红装饰巧妙结合,使器物更显庄重神秘 。
在装饰方式上,元代釉里红瓷器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釉里红线绘,这是最常用的装饰方式,通过不同线条在瓷胎上描绘出各种图案与花纹,能够细腻地表现出纹饰的细节和形态,但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飞红现象,导致纹饰晕散。第二种是釉里红拔白,即在白胎上留出所需的图案花纹部分,然后在该部位划出图案,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处,形成 “红地白花” 或 “白地红花” 的效果,属于剪影式装饰。为了弥补平涂釉下红彩难以清晰展示纹饰细节的不足,常采用贴塑、堆塑等立体纹饰。第三种是釉里红涂绘,利用铜红料对瓷器表面进行成块、成片的涂绘,这种方式能有效减少飞红现象,保证烧制质量 。釉里红涂绘与釉里红拨白这两种装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烧制的难度,提高了成品的质量,也丰富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效果。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评估咨询下图 景德镇徐先生。
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实战方法
(一)看胎质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质具有鲜明特点。由于采用瓷石与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因含铁量不同,呈现出白、灰两种质地倾向 。真品胎质较为粗糙,颗粒感明显,能看到一些杂质,这是当时制瓷工艺和原料特性所决定的。而且器物表面常能见到接胎痕、旋削痕以及刀痕,底部由于使用含有铁质泥渣饼垫烧,会有粘黑棕色铁砂底的现象,足边或足底还可能因氧化作用出现火石红,以及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也就是常说的 “胡麻点”。在鉴定时,如果遇到胎骨过于细腻,没有杂质,接胎痕不自然或者人为做出火石红现象的器物,很可能就是现代仿品。例如,一些仿品为了追求外观的完美,使用现代精细的制瓷原料,使得胎质过于细腻光滑,与元代真品的胎质特征相差甚远。

(二)观釉色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釉色种类和特点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其釉主要有影青釉和青白釉两类。影青釉含有较多石灰钙,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气泡明显;青白釉釉面光亮明润,但釉面较厚时易出现未烧透的绿斑。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然而其呈色极不稳定。真品大多呈红偏紫黑色,纯正鲜红的极为少见,整体色泽鲜艳但分布不均匀、不稳定,常呈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的状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晕散现象,还可能出现因温度失控导致铜红料 “烧飞” 而变白的情况。现代仿品的釉色往往过于均匀,没有自然的变化和晕散,也很少出现烧飞现象,显得呆板不自然。比如,一些仿品的釉里红颜色过于鲜艳且统一,没有真品那种历经岁月和烧制过程所产生的丰富色泽变化。
(三)审造型
造型是判断元代釉里红瓷器真伪的关键因素之一。元代釉里红瓷器常见的造型有塔式四灵盖罐、玉壶春瓶、高足杯、匜、盘等,虽然种类有限,但每一种造型都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真品的造型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体现了元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例如玉壶春瓶,撇口、细长颈、鼓腹、圈足,线条优美,造型古朴典雅。在鉴定时,要仔细观察器物的造型是否符合元代的风格特点,比例是否恰当,线条是否生硬。如果造型显得生硬、不自然,或者与元代常见造型差异较大,就可能是仿品。一些仿品在造型上可能会出现比例失调的问题,比如玉壶春瓶的颈部过长或过短,腹部不够饱满等。
(四)察纹饰
纹饰是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的重要内容,包括纹饰题材、绘画风格和装饰方式等方面。其纹饰题材广泛,有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以及四季花卉等。四季花卉常以折枝形式呈现,采用白描勾线手法,线条简洁流畅;人物题材常与山水融合,人物体型精炼自然;飞禽走兽多选取龙凤等神话异兽,通过刻画手法雕刻主题纹饰。装饰方式主要有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和釉里红涂绘三种。真品的纹饰线条有晕散现象,图案符合元代的审美和工艺特点。而仿品的纹饰可能会出现线条不流畅、图案生硬、细节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比如纹饰的晕散不自然,或者图案不符合元代的风格和工艺特征。有些仿品在绘制纹饰时,线条过于规整,缺乏真品那种自然流畅的韵味。
(五)借助科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眼学鉴定方法,科学手段在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科学鉴定方法有热释光检测、成分分析等。热释光检测的原理是古陶瓷在烧成后不断吸收和累积外界辐射能量,通过测量陶瓷内累积的辐射能来确定烧成时间的长短,从而达到断代的目的 。成分分析则是通过对瓷器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其原料组成和化学元素含量,与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成分特征进行对比,判断其真伪。例如,通过成分分析可以检测出瓷器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学原料,以此来识别仿品。科学检测方法具有准确性高、客观性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热释光检测需要在器物上取样,会对器物造成一定损伤。在实际鉴定中,通常将科学检测与传统眼学鉴定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收藏与市场前景
元代釉里红瓷器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稀缺性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在收藏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顶级收藏珍品。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审美层面,更因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众多收藏家和博物馆竞相追逐的目标 。
从拍卖市场的表现来看,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价格走势极为强劲,不断刷新着拍卖纪录。像元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成交价高达 14,950.00 万元,元釉里红凤穿牡丹纹刻花扁壶也拍出了 9,200.00 万元的高价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交价格,充分彰显了元代釉里红瓷器在市场上的珍贵价值和巨大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认识的逐渐加深,以及收藏市场的持续发展,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未来价格有望继续上扬。
然而,由于元代釉里红瓷器存世稀少,市场上的仿品层出不穷,这给收藏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鉴定和收藏元代釉里红瓷器时,收藏者务必保持高度的谨慎,深入学习相关的鉴定知识,仔细研究其特征,同时借助专业的鉴定机构和专家的力量,以免遭受损失。只有在充分掌握鉴定方法和市场动态的基础上,才能在收藏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道路上做出明智的决策,收获珍贵的艺术瑰宝 。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