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阳江市政府主办的“‘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位于广东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会上通报了“南海I号”沉船的类型、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新发现。经过长达1年多的考古工作,“南海I号”总共出土文物1.4万余件套、标本2575件。船内考古发掘工作预计在今年结束。
据介绍,“南海I号”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宽约9.9米,共有14道横向隔舱壁板。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I号”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体木材分别使用了马尾松木、福建柏、海南榄仁木、柄果木等6种国产树种,表明“南海I号”是中国制造的。
截至1月5日,共出土文物1.4万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万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万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据“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刘成基介绍,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金叶、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地名等戳记,反映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已延伸到海外贸易领域。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