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1-21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痴迷于收藏的郎兆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自西岗区八一路街道
在一间150余平方米的车库里摆放着一万多件藏品,这些是郎兆祥近40年的心血。近40年间,他投资约百万元,藏品达上万种;近年他一直在筹备办“民俗展览馆”,把自己的藏品免费展出。
1爱上收藏 只因家有祖传珍品
郎兆祥祖上在清代朝廷为官,曾获“辅国公”世袭之位。几代相传,郎兆祥家有许多诸如瓷器、青铜器和名人字画等家藏珍品。可惜的是,这些家藏珍品在相传过程中绝大多数遗失,郎兆祥目前只找回了十几件,其中包括乾隆的皇十一子成亲王为郎家题写的一副对联。从小的时候,郎兆祥的父亲就用家藏的物件,给他讲述各个朝代的历史。慢慢的,郎兆祥对收集“稀罕物”产生了兴趣。
“在收藏方面,我不能算是专家,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瓷器和青铜器,绝大多数我能辨别出真伪来。”郎兆祥这样评价自己。
2迷恋收藏 不惜重金不畏艰辛
“我的民间收藏,准确地说是从下乡到普兰店时开始的。”郎兆祥说。1972年,郎兆祥从北京下乡到普兰店,1974年,泡子乡搞农田基本建设,有人挖出了一尊铜像卖给了废品站。郎兆祥听说后,立即花钱把铜像买了回来。后经专家鉴定,这是明代的紫铜作品,很有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郎兆祥出国到蒙古国,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对“金童玉女”青铜器。他认定这是我国流失的古文物,花一万多美元买了回来。后经鉴定,这是汉代青铜器。还有一次,在济南,郎兆祥看中了一个明代青花罐,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卖主。郎兆祥到现在为止的收藏投资远不止百万元。他的藏品已达到一万多件。除了藏品,郎兆祥家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3整理藏品 想建公益民俗馆
现在,郎兆祥已经开始对全部藏品进行整理,他将自己的藏品分为了五大类:一、以历代瓷器为主的古文物;二、以近现代和现代名人字画为主的艺术类;三、以日军侵华史料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类;四、以千年古莲子为主的大连地区出土文物;五、其他杂项类收藏,包括收音机、电话、计算机等。
这五大类藏品,将来将进入“民俗馆”的五个展厅。为了办好“民俗馆”,最近郎兆祥专程拜访了中国书法大师杨远,并向他讲了自己的打算,杨远对他这个想法很赞赏,并亲笔为他题字:“天道酬勤。”
4只藏不卖 收藏属于社会
成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后,一些专做古玩生意的人就盯上了拥有众多藏品的他。“不管给多少钱,我一件都不卖。”郎兆祥很肯定地说。有一次,一位日本友人通过朋友找到他,要买他收藏的600余册日本的绝版书籍,“她给的价钱足够我买栋楼房”,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这些日本原文书籍,是日军侵华的铁证。我收藏的是历史,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
经常到北京的郎兆祥最爱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古玩市场,结识了一些收藏行家,其中包括收藏大师马未都。“我想像他那样,再干个两三年,攒些钱,在我下乡的地方建个公益性的民俗展览馆,把我的藏品全部展出去,让人们了解中国历史。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郎兆祥说。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