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行境界
7月1日,“太璞如琢--崔如琢指墨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时隔两年之后,崔如琢携其精品力作第二次精彩亮相国博。近几年,崔如琢的名字不断被提及:2010年开始的“大写神州——崔如琢艺术展”全国17站巡展,崔如琢作品屡破拍卖记录,崔如琢个人美术馆开幕等等,如此高规格和高水准的展览和密集活动,无不反映出崔如琢在当今艺术圈的炙手可热。当然,崔如琢能有如此成就和如此地位并非偶然,在这“热闹”的背后,是他对于艺术、社会、市场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一、以十年之力写出“指墨”大气象
7月1日,“太璞如琢——崔如琢指墨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有四个展厅,共展出180件作品。“这次展览,是崔如琢多年精心创作特别是指墨书画探索的一次系统梳理、总结和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吕章申介绍说。
两年前,即2012年6月9日,崔如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他的第一个展览“大写神州——崔如琢艺术展”, 仅仅时隔两年,就举办了第二个大型展览,很多人好奇这是为什么?“这是我邀请他的,我说崔先生每两年就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一次展览,这实际是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在心中惦记着。有了这个目标,他就会不停地去创作。上次有三个展厅,这次有四个展厅都是他的作品,我感觉这很不容易。”在7月15日举行的研讨会上,吕章申表示。
这并非崔如琢首次展出指墨作品。早在2010年8月11日,在北京画院举行的“大写神州——崔如琢艺术展”中,首展共展出其指墨作品60幅,其中山水46幅,花鸟10幅,书法4幅。“我当时和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聊天,说我想搞全国巡展,他当即邀请我首先在北京画院做展览。我把作品都拿给他看,他建议我把指墨的东西拿出来”,谈到展览的起因,崔如琢记忆犹新。此后两年时间,巡回展陆续走过青岛、上海、杭州、厦门、武汉、南京、济南等十七个城市。
说起指墨画,崔如琢对它情有独钟。那是五十多年前,“我当时刚十五六岁,非常喜欢潘天寿,他在指墨画上成就特别突出,题材多以鹰、鹫、猫、梅、竹、松、荷、蛙等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崔如琢也开始接触指墨画,但当时比较“天真”,甚至不知道指墨画要用皮纸来画,在宣纸上戳几下就破了。后来在美国期间也曾正式研习过,“在皮纸上做实验,但不成熟,当时觉得指墨画很难。”
直到进入新世纪,崔如琢正式把指墨画作为自己的突破口,而这种转变就不得不提他九十年代的“十年封笔”,起源是1989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个展,“当时的展览很轰动,展品被一抢而空,甚至从不买画的王永庆竟也花12万美元买了一张!这次的展览销售总额超过3000万元港币。”虽然展览很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每天看自己的画,发现自己喜欢的画就不断重复,很多画家都有这样的问题,重复之后就没有激情了。后来,我在台湾举办记者发布会,宣布封笔十年,因为我觉得我的作品没有生命力,在重复自己。”
此后十年, 崔如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游历和探索。期间他积极探索如何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打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也逐渐形成了他的“三不重复”理论:“学习历史不重复历史,借鉴别人不重复别人,最重要的是不重复自己”。同时,他为自己选定了努力的方向,“我从十几岁就喜欢潘老的指墨,但学起来深感其难,遂作罢。逮至六十岁后,我才发现,先贤们几乎将中国画所有的路都走遍了,再想出新,已无缝隙。经过苦苦思索,我认定在指墨这个领域尚有路可走,遂以十年之力,在指墨山水、花鸟、书法、人物上做了艰苦的探索,亦不无微绩,但自觉远远不够,敢不勉旃。”崔如琢在其著作《谈艺录》中写道。
指墨画系列展的举办给崔如琢带来了巨大声誉,“崔先生多年来深入传统书画,在长期的实践中,山水、花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近年来指墨领域的探索,引起了整个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既有指墨百开册页,也有六十米《指墨江山》长卷。继二高、潘天寿之后,崔先生的指墨创作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非常突出的艺术成就。”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曾评价道。
王明明也曾撰文道,“近年来,崔如琢先生绘画创作的题材更加广泛,尤其大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十分注重传统的笔墨意趣,强调中国画的意境。他的大写意荷花,有徐渭、石涛的笔意,有李苦禅、潘天寿的精神,但风格上完全有他自己的面貌。他的山水画同样借鉴了古往今来许多大家的东西,却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新颖而不失法度。”
《千山飞雪图》2006年在5月29日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以1556.08万港币成交,2013年5月28香港佳士得春拍以7715万港币成交。
二、清贵大家的“艺术操盘经”
其实,指墨画仅仅是崔如琢创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他还精通大写意山水、花鸟等。但我们从来不能单纯地用“艺术家”来定义崔如琢。
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崔如琢就开始搞收藏,有人这样描述,他在朝阳观唐的房子中,“一进门挂着唐伯虎,这边石涛、八大、石溪、渐江,那边李可染、潘天寿、李苦禅,历代名家都有,这整个四栋别墅挂了100件藏品。”同时,人们还频繁地从拍卖市场听到有关他的消息,“2011年翰海秋拍崔如琢专场1.32亿元创3项记录;2011年《盛世荷风》在佳士得秋拍以1.28亿元成交;2012年佳士得春拍28件画作成交1.23亿元;《千山飞雪图》7715万元成交,7年增长5倍;香港保利崔如琢精品专场总成交1.3亿元。”
再有,2013年《崔如琢谈艺录》出版,他分别从人品、画论、画法、传统与创新、收藏财富与市场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2014年5月份,崔如琢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正式开通,“书画家崔如琢”或“cuiruzhuo”,主要用于发布崔如琢的艺术动态、拍卖信息、作品赏析、谈艺录等信息。
“从我出山开始,每年都有新闻,不会说哪年会很平静,巡展、拍卖、慈善等都会参与,一直不停地制造新闻,永远有新闻”,有人用“十大家”来形容崔如琢,“艺术家、收藏家、鉴赏家、慈善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这些年中,“赞赏和质疑一直伴随着崔如琢”,但他能走到今天绝非偶然!他有着自己对艺术、社会和市场的独特理解。从2004年开始,崔如琢就主动参与市场,“2004年以前,范曾、王明明、何家英等知名艺术家的市场没人超过每平方尺5000元”,2004年,崔如琢在中贸圣佳做了拍卖专场,定价是每平方尺一万元,最终成交是每平方尺两万多元,“当时卖了700多万元,拍完后,很多画家的价格也跟着涨起来了。2005年,我继续在中贸圣佳做了一个专场,卖了1100多万元,涨到每平方尺4万元。”崔如琢回忆,后来去到香港,一直延续了类似做法。
这种类似坐庄的方式也引起人们对崔如琢炒作的质疑,“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我在炒作,但其实很多人在享受我带来的价格提升。面对质疑我说没关系,他说他的,我们做我们的。中国经济要起飞,艺术品一定会起飞。当年我买齐白石及历史名画都从中受益,我说接着来。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收藏家,不要被动地让他们来买你的画,当然这其中要有技巧,要把这种思维和企业家讲,用事实来启发他们进入市场。”崔如琢表示,这种市场意识,恰恰是当时艺术家最缺少的,“当然,除了在拍卖行和在荣宝斋做了一次展销,不是我的藏家我不卖,所有的画廊没有我的画,如果觉得你可能成为我的藏家我会卖给你。”
独特的观念让崔如琢成为市场的焦点,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大量财富。“在中国美术史上,我可能是最富有的艺术家。”崔如琢自信地说。面对财富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创造财富是能力,享受财富是艺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文人惯以清贫为乐,耻于谈钱,对财富有很深的偏见,认为物质丑恶,精神才是美好的,结果就是导致类似徐青藤为贫病所迫那样的悲剧。如果说过去文人以清雅为乐事,那么我倒是想把它改成清贵,清贵是要以物质条件来营造的。清贵气之于艺术家,就像书卷气之于读书人。”
面对财富,崔如琢显得很淡然。甚至他还刻了一方闲章“四主人之印”,藉以表明他的人生理念。“所谓四主人,首先要做身体的主人,其次要做思想或精神的主人,第三要做财富的主人,最后是做家庭的主人。”所以“我不会把钱都留给孩子,因为人生是享受过程的,我的儿女一个清华,一个北大,每天都穿校服,很朴素。我经常对女儿讲,第一是健康,其次是快乐、梦想、奋斗。儿子稍微有些不同,第一也是健康,其次是梦想、奋斗、快乐。”
|
崔如琢近照
三、崔如琢的“中国梦”
1944年出生的崔如琢如今已经70岁,可谓“功成名就”,在常人眼中他应该“颐养天年”,但他依然有自己的忧虑,“对于外来文化,中华民族从来都有着一种兼容并蓄的雍容大度。可时至今日,这种恢弘气度与开放精神,正日益弱化。不少知识分子面对西方的冲击,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是一种虚无主义态度,因为他们觉得中国落后、西方先进,故一味地盲目崇拜、盲目向往。”“我经常想,即使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的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时,那些西方国家,恐怕未必会重视我们,根源在于我们没有重视自己的文明,我们的民族没有真正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崔如琢在其《谈艺录》中写道。
为了实现振兴中国文化的梦想,崔如琢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从点滴做起。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有三个梦想:“一、我的艺术要超越历史;二、我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要超越毕加索、梵高;三、八十岁时,设‘如琢人文艺术奖’,奖金超越诺贝尔奖,成立由全世界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重奖全球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当然,要重点照顾中国艺术家。”
至于为什么有这三个梦想,崔如琢解释道,“ 第一点,我作为艺术家要超越历史;第二点,很多人说我做市场是因为我有钱,其实我是为了中华民族做市场,为什么中国画不值钱,价格不如西方?之所以去香港做市场,是为了给全世界看,活着的画家就我最贵,连着7次破亿,他们以为我在玩,说你还能涨吗?看你能不能涨?每年都涨,一直到超越西方。当你做到了,你就是真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允许别人怀疑你,通过市场让西方和国人都认识到中国画的伟大;‘如琢艺术奖’在奖金上要超越诺贝尔,当然我们不是蔑视西方,因为我们做的不够,整个世界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认识是不够的。”
与此同时,在记者采访的空隙,他还在准备着新展览和新画册《崔如琢大观》,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目前已出版到第六卷,“在此之前,故宫博物院只给历史名画家出画册,当代我是第一个,我计划用20年时间出100卷,这个想法是《石渠宝笈》给我的启发。现在市场上古画卖得最好的就是《石渠宝笈》有著录的作品,如果我把作品集中在一起出版,这样就便于后人的整理、研究。”在出版时,他还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一百卷不许有一张重复!这又是一个挑战。我给自己一个目标,不然我没有兴趣,没有动力。”
艺术中国梦的知行境界
艺术创作从来被视作一种个性化、理想化色彩强烈的“随心随性”之行,而艺术品的价值恰在于此。似乎从这个意义出发,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文化梦想是等而次之的价值标准,然而回顾中国古典文化的境界与修养工夫思想,就不难发现“知行合一”——内圣于心,外王于世的中和才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道成圣的巅峰境界。王阳明自守一心澄明,却能平乱治世,功盖当世而不恋荣华,以心之澄明坚定而成就事功,崔如琢并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更是一个知行合的修养者,事功不累、心境不劝、情怀家国,崔如琢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价值已经超出了一个画者、一个艺术市场权威、一个收藏大家的界限,为当代中国树立了一个知行合而达家国天下的梦想与情怀典范。中国艺术品市场连接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市场和艺术风格、艺术传统的市场价值,更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创作的普世文化价值、全球文化认同的重要指标,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市场已经成为艺术中国梦及其全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崔如琢坚持具有市场敏感度和影响力的艺术创作与经营模式,坚持在香港乃至全球市场不断提升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认同,背后恰是念兹在兹的艺术中国梦与文化中国梦。从这个意义上讲,崔如琢这样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在中国需要普及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和梦想情怀。(文/袁思陶、周永亮)
|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