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海霞先生与世纪同龄,他的一生中满载着中国画坛的史话,是百年中国画坛的一个缩影。在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録、大青绿、金碧、泼彩和水墨浅绛,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北方画派的雄健有力与南方画派的温润秀美,更得以完美的融合,使作品极富生命感。说他是国手或谓中国画全能冠军,是因为很难再找到第二位能出其左右者。

何海霞(1908-1998),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景,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爱文艺,对少年时代的何海霞影响颇深。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何海葭随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中国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1936年,他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暗在长春、大连等地举办作品联展。何海霞曾于1946年随着乃师张大千深入蜀地,领略当地山水佳胜的何海霞,对青城山之幽别有会心,创作了很多佳盛幽独之作。

1951年春,何海霞由重庆迁居西安。1956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任专业画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画创新,为中国画图式转型迈出了决定性一步,以“一手伸向传统,手伸向生活”为创作理念,共同创立长安画派,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石鲁、赵望云并称为长安三杰。

1961年,他曾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在该院授课两年,培养了一批中国画人オ。1976年后,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创作许多巨幅山水画,为社会瞩目。1983年,他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后调北京,在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画家,八十年代中期,开放的春风唤醒了画家的审美创造活力,这一时期,画家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构图严谨、设色金碧绚丽的力作。他此间兼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委员会顾问,以艺术为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