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一定是当代最受争议的书法家,没有之一。
但他不CARE。
因为他信自己,更信中国书法的巨大能量。
面向新时代,他选择自我刷新与诸众共享。
2021年10月16日,王冬龄迄今规模最大、跨度最长、风貌最广、最酷最潮的个展“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启幕。从传统书体到乱书、巨书、银盐书、竹书、VR书等,集学理研究、媒介实验于一体,横跨虚拟与现实,既创个展之最,又开中国书法展先河。
●
独 对 天 地
当下世界已全然不同,未来更极速变化。
向何方而行?需要有人迈出第一步。
从艺60年之际,王冬龄选择从头开始。
书法是当代中国敢于同世界进行文化对话的底气之一。其实,无论其艺术风貌日后如何变幻,仅凭这份信念之勇,就已值得你我点赞。
王冬龄 从头开始 2021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亮出底牌的他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坦白人生。疫情突袭,原有规则骤然被掀,吾国吾辈矗立世界前沿,需对人类文明的未来贡献华夏优质基因,王冬龄一甲子的艺术履历便是新中国艺术实践的动人注脚之一。
从六十年前首以篆书楹联参展,至今日惶惶巨制遍布世界各地,他努力向外界诠释东方精神,既身体力行“大字走世界”,亦坚临留学生教育前线,格物致知中放眼全球,明心见性里求知行合一。书非书,书亦道,无论是日日临池,积极办展参展,亦或与Jeffery Shaw合作“巨书”,收苹果公司CEO库克为徒,参与Peter Sellars发起之“This Body is so Impermanent”,甚至将书法体验延至虚拟空间等,都在持续散发着中国艺术力的正能量。
王冬龄 一丝天地 iPad书法 2021
王冬龄 让世界充满爱 iPad书写 2388px×1668p 2021
王冬龄 纪念徐渭 45cm×64cm 2021
王冬龄 维摩诘经 495cm×1800cm 2021
王冬龄 我的中国心 38cm×38cm 2021
某种程度而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世纪契点上,藉由书法,王冬龄是重要链接枢纽之一。
四十余年前,意义深远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开启伟大转折,若春雷唤大地,古老民族积蓄已久的巨大创造热情藉此奔涌向前。此时,年少有为的王冬龄正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这所立于西子湖畔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以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思想;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思想。二者互相砥砺,并行不悖,成为其最重要的传统和特征。
王冬龄教师节写孔子《论语》 2021
自知与开放,便成为王冬龄日后前行的重要底色。勇立时代潮头,他一手用柔翰书写五千年文脉精义;一手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和任何来者握手。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重要艺术机构展示与收藏,对中国书法而言,这是唯一的当代案例。“我们意识到,王冬龄始终在做的,是在世界艺术史的视野中建立起对书法的开放认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如是说。
王冬龄 乱书屏风 月下独酌、把酒问天 2019
王冬龄 竹径 2017
确然。在王冬龄心里,人类优质文化应当且可以沟通。“我倡导现代书法,其目的就是把书法作为真正的艺术来进行考察和创作,令书法在自身的法度之外与其他艺术共享灵感波动,让中国书法感动世界”。他少遇名师,得沈子善、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等大家亲炙,并幸运借力腾飞国运,至各地参与诸多历史事件。一路前行,从未停歇。支撑他的,有热爱与热情,但核心定是责任。“我应当对书法艺术有所创造,有所开拓,赋予书法以新的艺术生命。”
字课《龙藏寺碑》
但自古,新路之行必伴诸多不解。
毕竟,就连高世名一开始也没能真正理解他的“巨书”。因为他曾认为书写之妙在乎方寸之间的穷极神变,尺幅一大,恐于精妙和丰富性上有所失。但在几次目睹王冬龄现场书写后,看法改变:“这一系列恢宏巨制,体现了他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观看经验和展示机制的深入思考。”他更言:“冬龄先生从原本安之若素的书法状态中出走,与伟大传统对话,与世界文明对话,与当代艺术对话,与数字科技对话,并且于此多重对话中开拓出中国书法的当代视野和创新空间。无论在中国书坛还是全球艺术景观中,他的作品都可谓别开生面。他的书法实践,不但为西方博物馆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增添了书法这一重要篇章,也为全球性的书法史写作开辟出新的一页。”
是的,这位难得兼具传统功力、现代修养、跨界勇气于一身的书法宣道者,就是如此我行我素,不负此生。
●
横 绝 时 空
那么,关于这次个展及书法,王冬龄自己会怎么说?
以下便是他的自述。
王冬龄 银盐书法 云想衣裳 2014
王冬龄 观埃及金字塔感怀 2011
这次我想讲的,就是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书法,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最珍贵的礼物。毛笔在宣纸上丰富细腻的变化和线条承载的情感学养,是书法最了不起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不仅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
王冬龄 道德经(全幅) 495cm*3750cm 2007
王冬龄 逍遥游(一稿)750cm*1250cm 2003
书法是一个小道,但真正进去后能见大道。它和中国画创作不一样,画可以慢琢,但书法创作必是一气呵成,如同射击练习,所有动作都须形成最深刻的肌肉记忆。书法,实际也是一个锤炼线条的过程。优秀的书法线条有几个特点:一是经得起放大;二是气息有灵性。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没有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练习绝对不行,而且路子还要对。
每日临帖,不仅是练习技巧,更是心性修炼。我这六十年,基本每天都会临一临,已将其视为一种观念与行为来实践,而不是做给别人看。
王冬龄 天帝谪羿拓片 1997
王冬龄 金刚经(局部 ) 1994
学习书法,不只对中国画专业的同学有帮助,油画、版画、设计、建筑等专业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书写者也应拓宽眼界,相互跨界与吸收。但书法是不是只需要传承?不是,一定要创新。其实,中国的书法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创新史。从最初不同的文字演变到明清碑学盛起,就连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也都因有创新意识才能实现二王并称。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我小的时候开始写硬笔,现在甚至不再书写,都是屏幕时代。生活方式和建筑空间不同,书法应用也全然不同,书法创作自然需要改变。
好的书法艺术家除了功底扎实,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训练。中国美术学院最了不起的就是把书法纳入现代高等艺术学院教育体系。当代教育系统虽然是西方舶来品,但科学训练带来的面貌对艺术发展意义重大,中国美院在全国最早创办书法研究系,书法由此变成了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核心就是要有个人面貌和创造性。
王冬龄 禅联屏 260cm x 195cm 纸本水墨 1994
我很幸运,得到最优质老师的指导,从南京师范学院到中国美术学院持续学习工作,又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教学。因为幸运,我必须回报社会,应该要为书法做点事情。当年在美国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中国的伟大,因此希望书法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其实,人类文明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听西方的音乐,也能欣赏中国的书法。
近几十年,我可能是网上最火爆的书法家。我在IPAD里收集了很多媒体报道,大部分是负面的,有些我还会抄下来。一名真正优秀的艺术家,要有比较好的心态和强大的心理。
王冬龄 巨书 泰山成砥砺 黄河为裳带 1987
我是一个胆子比较大的人,敢跨界。比如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乱书”,但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我不会电脑也不懂英语,但因为有从艺者的好奇心和愿意跟上时代步伐的心愿,因此面对未来,我没有任何畏惧。
1962年小篆作品 参加江苏省第二届书法印章展 王冬龄作为当时年龄最小的作者参展
●
移 山 填 海
“从头开始”的现场,将颠覆大众对书法展览的既有认知。
王冬龄诚恳地将自己一甲子的成长经历择代表分部呈现,不自恋,无炫耀。不同路径对书法的思索通过若干独立展示空间分割又相连,从幕天席地的书学之路,至书斋雪洞的幻境书林,终达天人合一的宇宙逍遥。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回顾展,而是当代书法发展史的重要案例之一,也是一段绝无仅有的自我刷新之旅,这份“全面体检”将为大家展现王冬龄如何成为“王冬龄”。
首入眼帘的是23幅从天而降的《道德经》。每幅装裱总长9米,距离地面2.5米,错落重叠,星盘纵横,宛若一片碑林坠下,仰首或跌坐,均可感受自上而下如崇山峻岭般的巨大张力。文字与文明,书法和艺术,藉此合二为一并与山川大河相通。
直行,是阔大高耸的六号展厅。内有一面长22.1米、高2.45米、厚0.4米的曲面墙,王冬龄特于教师节新创之《论语》附于其上。2021年是孔子逝世2500周年,他以草书巨幛书写孔子周游列国途中的若干章句,并依夫子辗转流离的路线营造展墙。孔子之道,惠及生死。这件“巨书”,是当代艺术家对孔子真诚的致敬。其对面,是《维摩诘经》与12条书法条屏(每幅150*40cm),分别为4件各时期代表作、4件新临作和4件前辈大师寄语,分别创作于1961年至2021年之间。这次异常珍贵的“同框”充满魔幻与恍惚感。六十年转瞬即逝,一眼间便可望尽多年轮回。
知来处,方晓去处。左拐,是五号展厅,得窥王冬龄深厚的传统功力。诸多作品全被围合于边界,透过一层类似佛龛的窗口营造出双层书法空间,如一幅完整的书法长卷蜿蜒。深色的顶、地及柱子被消隐,唯白色边界长卷流连。
隔壁四号展厅是全然不同之幻境。王冬龄2016年作于北京太庙的大型镜面壁书《易经》与半透明亚克力展面交错辉映,银盐书法、相片书法及视频等彼此呼应,时间累积的过往让人感慨。熟极而流、生趣顿生的银钩漂若惊鸾,磊落而壮丽。王冬龄破除森严法度,将多年对草书之“草”的理解淋漓释放。
再进,则入一片圣神宇宙。长12米、高7.5米的巨幅大字《逍遥游》“唯一可见”,奇异般地具有某种奇观气势,此外全部空间呈纯黑,只作品底部灯膜发光,地面、顶面及边界全部消隐。投影及AR将文字单个拆分投影或以虚拟现实方式充斥其中,文字前后交错大小变化,遥远未知提前而至。这件《逍遥游》创作于2003年,是王冬龄“巨书”系列代表作之一,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多数现场亲历者都被深深震撼过。毫无疑问,此处必是极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
它们的旁边,还有处郁郁葱葱的“竹林”,源自2017年OCAT深圳馆的《竹径》水平排布,体感恢弘且丰富。
一个人领悟的宇宙形式背后,深蕴的是中华文明面向新时代时不可替代之宝贵实践。
真正的传承都是重新发明,真正的从头开始都始于自我刷新。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