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名家专访 >
 

沈浩|德艺双高 刘江先生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时间:2021-11-23 10:29 来源:西泠印社美术馆、兰亭书会 作者:佚名 点击:

刘江

一九二六年生于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原名佛庵,号湖岸、知非。一九四五年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二年参加抗美援朝。一九五七年复学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一九六一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德艺双高

刘江先生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 沈浩(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在当今中国书坛上,刘江先生是一位受业界同行所敬仰的长者,他是社会公认的书法家、篆刻家和书法教育家。先生原名佛庵,号湖岸,1926年出生于四川万县,现任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先生自幼喜好艺术,1945年中师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学习绘画,两年后升入本科油画系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不久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直至战争胜利。在八年多的军旅生涯中,先生一边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一边探索艺术。1957年,先生复学于浙江美术学院,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在此后的日子里,先生在美院学习、工作、生活,在书法篆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园地里兢兢业业,耕耘不辍。

先生的篆刻以雄强、稳健著称。他师从诸乐三先生,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再传弟子,还得到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位先生的教诲。在篆刻创作领域,先生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先生于艺术始终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入古而出新。

在书法上,先生主攻篆书,兼擅行楷。先生的篆书实践出秦入汉,广采博纳,于甲骨、钟鼎、汉篆、玉箸、清篆等无不深入研究,穷原竟委,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貌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享誉海内外书界。对于甲骨文书法创作,先生的研究尤为深入。其书继承、发扬并且推进潘、诸二老的书风,进一步强化笔墨的意味,有别于以往书家如罗振玉、董作宾等模拟甲骨文锲刻状态的书写方法,透过笔锋见刀锋,古朴雄健,为这一古老文字的创作增添了新的审美内涵。先生的小篆创作以《袁安碑》《袁敞碑》为基调,大量融入摹印篆法,同时上承秦代诏版、权量,旁参碑额、镜铭、砖瓦文字,既朴实浑厚又不乏灵动别致。在用笔上,先生时常以印入书,用方折替代传统篆书中的弧转,且多富变化:有模仿甲骨文锲刻换刀之法的,形断意贯;有参用金文铸凿效果的,拙朴稳实。先生在篆书创作中,尤为强调起收处笔画的走势和指向,所以其篆书在线条的形态上较之前人更具动态,避免了篆书创作因笔画多并行、对称而易造成的单调、重复。在章法上,先生吸收金文自然天成的章法形式,巧妙运用古玺的章法特点,注重紧密与空灵、排布与错落的对比与调和,开辟了篆书章法的新天地。八十岁以后,先生在篆书创作上多借鉴楚金文以及简帛文字字法奇肆、变化多端的特点,不断探索,别开新貌,寻求更大的艺术突破。先生的行楷以《郑文公碑》为基调,参以颜鲁公、李北海、苏东坡、黄山谷诸家,在书写中融入篆书笔意,点画浑厚苍健,笔力雄强而不失儒雅之气。

在篆刻领域,先生堪称当代大家,艺术风格鲜明,成就令人瞩目。其篆刻以秦汉印章为根基,尤以甲骨文印和叠篆印最具特色。先生广泛吸取近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诸乐三等先生的精华,参以甲骨文、金文、碑额、镜铭、砖瓦文字,刀法沉着爽健,笔法浑厚华滋,字法章法变幻莫测、奇思迭出,形成了浑厚、老辣、猛健的个人风格。

九叠文印是唐宋时期官印的典型形制,以实用装饰功能见长。虽然丁敬早有诗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但这一印风却时常不为人所重。先生对此有独到见解,他擅取精华去其糟粕,剔除了这类印风中呆板笨重和粗糙滥杂的成分,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先生积二十余年之功,对唐宋官印悉心研究,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叠篆印,学古而化,结字严谨而别出新意,线条苍茫遒劲又不失灵动,用刀痛快果敢又不乏细腻,别具新貌。

甲骨文印章是先生篆刻的又一代表。自甲骨文发现至今的一百多年里,有不少书法篆刻家致力于甲骨文入书入印的创作实践,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而于当今,在这一领域,先生无疑是不二的代表人物。先生对以甲骨文入印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对此他孜孜不倦,不断深入,形成了其甲骨文印的独特风貌。甲骨文印创作的最大难处在于可直接运用的文字较少,这也是困扰很多作者的主要问题。对此,先生有其大胆而独到的观点:“甲骨文研究和考释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而甲骨文书法与篆刻是以甲骨文字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创作,两者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不能混为一谈。在印章创作时,缺少之字,只要不违反造字的基本规律,又能提高艺术效果,可以在谙熟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偏旁组合,或适当借用籀篆中字,并以卜文结构与用笔规律化之,以补充其所缺。”(《刘江甲骨文篆刻百印》前言)这一既遵循规则又不拘泥于规则的大胆主张,展现了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精神,也为后辈学子进行甲骨文篆刻创作拓展了思路。甲骨文字线条大多纤细方硬,少见笔意,如在篆刻中依样为之,则多生“干、硬”之弊。此外,甲骨文字风格多样,在印章中统一文字风格亦是难事,先生依靠深厚的文字学和书法功底,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先生的甲骨文篆刻作品中,印文线条往往不拘泥于表现甲骨文瘦劲锐利的表面样态,而是以书入印,其书法的拙重笔意在方寸之间运用自如,线条刀笔结合,意态明显,浑厚而不失劲健,这与其甲骨文书法风格一脉相承,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章法上,先生认为:“作卜文印需古朴,峻峭中透出现代气息方佳。”在先生的篆刻作品中,文字的疏密、开合、呼应等都有精心安排,巧妙地将各类风格的甲骨文字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凸显先生的审美追求。沙孟海先生在《刘江篆刻选》中曾有“英绝领袖,望之斯人”的题词,足见沙老对先生艺术创作的肯定。

我认为沙老对先生的这一褒奖,不仅仅体现先生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还反映了先生在理论研究与书法教育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先生1961年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几十部著作,几百万文字,构建了其极富特色的印学理论构架,为篆刻学科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学者型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印章艺术史》《篆刻美学》《篆刻技法》《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篆刻艺术欣赏》等等,从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岗位上退休的刘江先生,以满腔的热情,把几十年的教学积累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篆刻教育事业。严谨的理论,丰富的内容,细致的史料分析,不仅为后学者提高篆刻修养和艺术创作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更是弥补了印学理论的诸多空白。蒋孔阳先生读了《篆刻美学》后专门致信刘江先生说:“篆刻美学迄今尚是空白,尊著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空白,仅此一点,厥功不泯。”至今,先生的多部著作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为异邦学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书法教育是先生的终身职业。作为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始人陆维钊先生的助手,先生可以说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而作为亲历者,先生更是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勃兴和发展。从参与筹建中国第一个大学书法专业,到退休后为成立中国第一个书法系而积极倡议、反复呼吁,几十年里,先生始终怀着对高等书法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事必躬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即便是现在,先生还不断为书法篆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极为有益的建议。如今很多先生教授过的学生聚在一起时,常常感怀于先生教学上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生活上的悉心关怀、谆谆教诲。不仅如此,先生还一直心系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书法爱好者,他不仅主持编纂《中小学书画》等普及性刊物,还身体力行,为各类书法爱好者授课,不管是学院年轻学子还是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先生都毫无架子,倾心传授。面对如此复杂的学生结构,要转换如此之多的教学模式而又能如此一贯的平易近人,这样的长者怎能不让人敬仰呢?

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先生还一直担任西泠印社的主要领导职务。从1963年加入西泠印社以来,先生一直是印社业务活动的中坚。他协助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历任社长,与印社同人一起组织各项活动,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倡议建立中国印学博物馆,得到了诸多同人的响应。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先生以花甲之龄四处奔走,为博物馆的建立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德艺双高!刘江先生扎根大地,心怀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对工作兢兢业业、不计得失,对学生悉心教授、尽心照顾,对社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几十年来,先生向母校、印社、家乡、博物馆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捐献难以计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无私而崇高的精神,精湛而博大的艺术,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敬仰!

作品采撷

篆书 《君子和而不同》

34cm×138cm 2015年

西泠印社集团藏

篆书 《暮年华夏九言联》

172cm×31cm×2 2016年

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藏

篆书 《创新扬印八言联》

100cm×40cm 2008年

西泠印社集团藏

篆书 《雨过鱼儿出 风来燕子归》

36cm×138cm 2004年

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藏

楷书 《致沈林翰小朋友信》

34cm×22cm 2016年

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藏

篆书 《以藏会友 博古厚今》

70cm×46cm 2011年

西泠印社集团藏

印文: 六和听涛

边款:六和塔下江潮涌 万马千军唱战歌

澎湃心潮随浪起 万千意象脑中过

六和听涛 丁亥霜降 刘江刻

尺寸:3.3cm×3.3cm 年份:2007 年

收藏单位: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印文: 三台云水

边款:潺潺涧水下三台 荡荡云烟漾碧天

为颂于公肝胆事 建祠永祀万千年

三台云水 丁亥金秋 刘江撰刻

三台云水 丁亥金秋 刘江刊

尺寸:3.7cm×3.0cm 年份:2007 年

收藏单位: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印文: 

边款:辛卯秋 刘江刊于钱塘

尺寸:2.3cm×2.2cm 年份:2011年

收藏单位: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

印文: 为学日益

边款:自见不明 为学日益

老子句 丙戌春 刘江刊于杭州

尺寸:1.7cm×1.7cm 年份:2006年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印文: 唯印是求

边款:印是中华文化精华之一 印学研究者唯印是求

以将之发扬光大

壬午冬 刘江刊于杭州

尺寸:3cm×3cm 年份:2002年

收藏单位:西泠印社

印文: 南北高峰作印看

边款:金石缘深喜万端 灯光鱼脑手亲刊

料知社酒如泥醉 南北高峰作印看

吴缶翁癸丑记于西泠 癸未中秋后一日

刘江刊于杭州

尺寸:3.6cm×3.6cm 年份:2003年

收藏单位:西泠印社

影像

◎ 少年刘江(13 岁)

◎ 1954年冬在朝鲜

◎ 前排左一为刘江、左二为诸乐三、左三为潘天寿

◎ 左起:刘江、祝遂之、沙孟海

王冬龄、前田秀雄(1987年)

◎ 2009年10月“百年西泠·金石缘”大型

系列活动暨刘江先生百印捐赠仪式

◎20 世纪 40 年代末和同学在杭州国立艺专

孤山校区合影(右一站立者为刘江)

“大道传薪”——刘江书法篆刻艺术特展开幕

浑穆中求灵动 朴拙中寓雄秀 ● 刘江(书法篇)

浑穆中求灵动 朴拙中寓雄秀 ● 刘江(篆刻篇)

首个书法专业如何在杭创立?从58年前的一次家访说起

—《END》—
 

图文来源:西泠印社美术馆、兰亭书会

 

声明| 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或立场。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单霁翔:中国已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专访|孙慰祖谈印学的研究:为了学与为艺,孤独都是常态
   
  特别推荐
张觉悟画家博采众长,擅长山水,成为传统方面
画家张华森作品赏析
书法家单国防
孙亚军 | 浅谈国画艺术家梁清兆先生泼墨山水
“龙年贺岁 新春大拜年”——艺术家孙永进
国家一级美术师--殷新建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蜀中画坛一翘楚——陈承基花鸟画作品欣赏
贺利娜(紫墨):紫气浩荡,墨生幽香
著名画家舒大文作品欣赏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陈传席:书画用笔不可太实
赵海昉书画鉴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