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知名美术馆是一种什么体验?
举办的首场展览,便云集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40余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又是种什么体验?
陈丹青、曹斐、储云、丁乙、冯国栋、费俊、方力钧、顾德新、顾小平、胡力维、刘港顺、李山、刘炜、刘小东、毛旭辉、毛焰、娜布其、彭薇、秦琦、秦思源、仇晓飞、隋建国、尚扬、孙一钿、谭平、吴笛笛、王国锋、王广义、王家增、王拓、王兴伟、王音、徐冰、谢南星、喻红、杨茂源、姚清妹、袁运生、周春芽、张恩利、曾梵志、庄辉、张培力、张晓刚、展望(按姓氏拼音排序)
即便是不了解艺术,可能其中一些人的名字可能也会耳熟能详。


展览现场
除了艺术家阵容之外,展览展出作品近50件,均为艺术家的名作,有一半为馆长收藏,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很“豪”,比如张晓刚作品《血缘:大家庭9号》(1997),2021年拍卖成交价为2545万港元;另外一方面,展出作品大部分为艺术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在平时也很“神秘”,难得一见。
他叫丁泽华,是国内首位95后美术馆馆长,于2022年3月18日,出任松美术馆馆长,全面负责未来松美术馆的运营与管理。
丁泽华对艺术有着极其浓厚的热情,虽然很年轻, 但已经拥有近十年的收藏经历,并且有自己的收藏理念和重心: 主要方向是“后89时期”,也就是1990年代的绘画,沿着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脉络,特别是对社会有重要影响和在美术史上占据重要节点的作品。


展览现场
接任松美术馆馆长之后,丁泽华也有自己的艺术理想,那就是 力图建立中国民营美术馆现当代艺术的展示序列。
未来的松美术馆将以丁泽华个人收藏为基础,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形成具有垂直性思考的展陈,增强松美术馆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建设,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节奏与迭奏:“95后”馆长的首场展览是什么样?
“节奏与迭奏”是丁泽华出任松美术馆馆长之后的举办的首场展览,由汪民安担任策展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重点之外, 展览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有艺术家毕业时期难得一见的作品,有第一次在国内呈现的作品,有在巅峰时刻退圈的艺术家作品,还有一位艺术家曾经是清洁工,有艺术家用墨斗创作的作品等等,在观看展览是不妨多留意。

曹斐-派生,图片由艺术家、维他命空间及Sprüth Magers提供

《面具系列1997第3号》 曾梵志,布面油画,1997,150×129.9cm
比如我们沿着观展路线, 在第一个展厅里面,艺术家曹斐的作品《派生》是第一次在国内展出,即便是在去年她的大型个展中,也没有呈现;在这一展厅还可以看到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7第3号》(在永乐2021秋季拍卖会中, 以1782.5万元成交) ,隋建国的《手迹一个瞬间》,徐冰的《艺术为人民》 以及毛焰的《托马斯》 。

《艺术为人民》 徐冰,书法,1999,57×136cm

隋建国-手迹的一个瞬间,图片由艺术家和隋建国艺术基金会提供
展览的第二个展厅需要留意的作品为张培力于1984年创作的《水上运动》(永乐2021秋拍张培力《水上运动》以747.5万元成交),这是艺术家的毕业作品,从主题上更启发了其之后的著名“水上系列”,是艺术家极其稀少的早期绘画中罕见的大尺幅画作。

《水上运动》 张恩利,布面油画,1984,83×130cm

《绿狗3号》周春芽 250×200cm 布面油画 1997
第三个展厅展出了艺术家尚扬的《95大风景-1》(北京保利2016春拍以598万成交), 作品的对面是艺术家袁运生80岁时创作的巨大尺幅作品《风平浪静》,占据了整面展墙,艺术家在如此高龄还能创作出这么巨大的作品,非常震撼;接下来是一个独立的小展厅,只展示了一件作品张晓刚创作于1997年的《血缘:大家庭9号》 ,之后的展厅分为两个,右手边只展示了艺术家费俊的作品《时间的形态·京剧》,左手边的呈现仍以绘画为主,其中艺术家丁乙于1993年创作的《十示93-18》(2017香港蘇富比拍出175万港元),也是其早期探索阶段的作品, 还有此次展览唯一的一件版画作品,方力钧的《1997B系列3号》。

《95大风景-1》 尚扬,布面油彩、丙烯,1995, 175×202cm

袁运生-风平浪静,图片由艺术家和站台中国提供

《血缘:大家庭9号》 张晓刚,布面油画,1997,149×189cm

《十示93-18》 丁乙 ,布面炭笔 ,1993,119.8×139.5cm

方力钧1997B系列3号
此外,在一层展厅还可以看到艺术家王兴伟《高粱地及画稿》(中国嘉德2020春拍成交价569.25万元)及王音《未名——我走在路上》(北京永乐2021春拍460万成交 ),从两幅作品的画面可以看到,两位艺术家现在的作品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粱地及画稿》 王兴伟,布面油画 ,1991,140×172cm;15×19cm

《未名——我走在路上》、王音、180×140cm、布面油画、1993
接着来到的位于地下的展厅, 在这里可以看到艺术家顾德新的作品《A03》,他就是那位在自己艺术生涯巅峰时刻退圈的艺术家,不再从事任何艺术创作,这种魄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与他相邻的艺术家冯国栋,就是那位清洁工人,没有上过美院,但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国前卫艺术的先驱人物,此次展出的是他于1978创作的作品《虔诚与破碎》; 那位用墨斗创作的艺术家是顾小平,他的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一点点积累而成;在这一展厅还可以看到陈丹青于1983年初到纽约之时完成的作品《康巴汉子》(2021年佳士得香港以673万港元成交),此外还展示了彭薇的视频动画《夏日将尽 》,胡力维的影像作品《电梯》。

《A03》、顾德新、布面油画、141×77.5cm、1982

《虔诚与破碎》、冯国栋、布面油画、93.5×68cm、1978

顾小平-观物取象,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当然,一场展览的观看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切入, 对于策展人来说,此次展览没有按照时间和艺术家的年龄线索来进行展示,而是基于作品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布展,公众来到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当代艺术这几十年发展的基本面貌以及值得关注的点是什么。
此次展览有一半作品为丁泽华的收藏,但他不希望展览变成纯粹的收藏展,向别人展示自己们拥有什么,而是希望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涉猎不同的形式和媒介,因此展览除了绘画之外,还可以看到雕塑、影像、装置等丰富的艺术形式。
近十年收藏经验,专注中国当代艺术
正如展览所呈现的,丁泽华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收藏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讲到 自己于2013年15岁时进入收藏领域,2015年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至今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收藏经验。
之所以会涉足艺术品收藏,一方面受到家庭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出于兴趣爱好。
他的收藏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方向是:“后89时期”,也就是1990年代的绘画。收藏途径主要通过拍卖会,因为1990年代这批绘画已超出了画廊代理的时间阶段。

《康巴汉子》,陈丹青,布面油画 ,1983,102×76.5cm

《粗的和细的》 张恩利,布面油画,2015,180×200cm

《大花坛》 仇晓飞,布面油画 ,2004,200×179cm
“我认为当代更符合我们的生活环境,我本人对当代艺术的感触也会更深一些;这些作品都非常反映当时的社会一个整体的精神状态,虽然它们都是以个人主观角度出发进行艺术表现,但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丁泽华说。
当然,现在也会收藏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谢南星、仇晓飞、秦琦等, 未来的收藏会向前延伸至“85新潮”,向后延伸千禧年后。
让松美术馆成为一个开放性平台
作为美术馆馆长,丁泽华无疑是非常年轻的, 但说到艺术经验他并不缺乏,除了有十年的收藏经验之外,2019年至2021年,丁泽华连续三年策划举办了“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德龙杯钢铁雕塑创作营 ”以及德龙钢铁雕塑节等大型活动,对钢铁雕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此次接手松美术馆,他也有自己的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希望能为大众欣赏艺术亦或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一些助力。

秦思源-暖,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孙一钿,《没有温度的火》,183×183cm,布面丙烯,201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美术馆的发展上面,他希望让松美术馆成为一个开放性平台,跟企业、学校、普通大众等不同主体进行连接,在展览内容上,专注自己收藏的方向,持续地研究,不断扩充它的概念,而不是关注于馆本身。
当然,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丁泽华也没有落下,松美术馆现在有青年艺术家平台“轻松计划”,未来东区会议青年艺术家的展示为主,与美术馆学术性梳理研究相辅相成。
结语:当“95后”、最年轻馆长等关键词组合到一起之后,让人们对丁泽华的印象和关注点会停留在他的年龄之上,而此次他上任松美术馆之后的首场展览,则让我们看到这位年轻藏家和馆长的魄力和艺术理念已经相对成熟,也预示着更为年青一代的艺术人已经登上舞台,期待松美术馆未来的发展,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展览和艺术。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