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谣
中国画
360×866cm
2020年
嘉兴画家姚晓冬将个人画展办到了中国美术馆。
80余张大写意花鸟画,形式多样,大到巨幛,小至尺页,气息纯和且不乏张力。有生机盎然的田园之趣,也有氤氲空蒙的江南烟云,亦有苍凉暮秋的萧萧风色,更有率性洒脱的不羁野劲儿……
“此中有真意——姚晓冬写意花鸟作品展”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姚晓冬,1969年出生于海宁,现为浙江画院专职画师、花鸟画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到中国美术馆办展是我多年心愿。”能到中国美术馆办展非常不容易,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艺术实力、充分的艺术自信,还要有面对业界最高水准褒贬评价的勇气。两年多前,姚晓冬通过中国美术馆评审委员会审核,开始筹备此次展览。
此次展出作品,最早创作于2012年前后,更多的是近两三年作品,以大写意花鸟画为主。“可以说,此次展出大多数作品是专为这次展览创作的。”
“此中有真意”,是此次个展的主题,也是姚晓冬创作理念的缩影。
“雁羽、草潭、鹜鸟、芦荡,晓冬以洗练的配置,洗去华美,练就山水花鸟相和相融的空蒙意象和人间真意。晓冬的墨色极富韵味……意在笔中,趣在墨机,晓冬的陶然之气已不唯空蒙,更具沧桑磨砺的豪放真情……他的笔墨,他的空蒙,皆源自他的真意。”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认为在当代中国画界,姚晓冬有两点颇有特色,他是非科班美术院校培养的,是中青年中国画家中难得的大写意花鸟画家。
听雨
中国画
360×871cm
2020年
姚晓冬从小喜欢画画,中学毕业那年,为考浙江美术学院,他到杭州业余美校学了两年写意中国画,最终却未能考取美院,只能回到家乡海宁,在长安镇上当了一名驾驶员。但他并未放弃,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吴静初,从那时开始,他往返于杭州、海宁间,跟着吴静初学画。1995年起,他又随嘉兴乡贤、擅长章草的陆秉仁学习书法,他以三代金文为宗,傍及汉隶魏碑书体。2004年,姚晓冬作品《萧瑟秋风》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2005年、2006年,姚晓冬先后两次赴京加入姜宝林开设的中国画研究院的高研班和精英班学习。
姜宝林对姚晓冬赞誉有加,“大作品整体感强,笔墨苍劲浑茫,淡墨通透却厚,极富感染力。小作品点缀随意,真率无障,彰显自然天机。他能将‘书画同体’发挥到相当高度,且这种发挥源于天然,不带一丝刻意。”
月满台
中国画
48×180cm
2020年
率真,肆意,野,是业界许多人对姚晓冬的评价。浙江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吴天行在姚晓冬进京办展之际,专门撰文,在他看来,姚晓冬崇尚艺术的率真,就是坚守艺术的初心,“在当下的艺术语境里,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能坚守这一份率真,既不易,更珍贵。”
作为嘉兴人,从小浸淫在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生活在走出沈曾植、王国维、茅盾、徐志摩、朱生豪、丰子恺等文化大师的这片土地上,姚晓冬受到怎样的滋润?近日,本报记者连线姚晓冬,听他讲述画中的真意。

梨园春早
中国画
120×220cm
2019年
记者:中国画尤其讲究古意,讲究传承,你的花鸟画取法何人?
姚晓冬:大写意花鸟取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向上可追溯至八大山人、徐渭等。
按照我的成长经历,我的三位恩师教我地道的中国书画,包括写生、创作、思考以及理念,我受老师教导,学齐白石、吴昌硕,包括我们嘉兴的蒲华,取法这些大师,汲取他们的长处,特别是“书法入画”的理念和大写意精神。
虽然我不能说已经自创风格,但至少已初露端倪。这次展览的研讨会上,很多老师指出我已慢慢形成风格,在我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很多古人、老师及自己的影子,他们认为这恰恰是我风格正在形成的自然现象。
记者:嘉兴是海上画派重镇,海上画派又以花鸟画为最,你是否受到他们的影响?
姚晓冬:我的大写意花鸟受后海派影响,尤其是蒲华、吴昌硕以及齐白石。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我主要学习他们的大写意花鸟画,除了精神层面的影响,也包括用笔与用墨。
他们用笔,都是“书法入画”,有篆隶功底,适合大写意的挥洒,特别能体现写意花鸟画的精神,笔法大刀阔斧,致广大而尽精微,有细心收拾的部分,也有特别潇洒、率性的部分;他们用墨,特别是蒲华、吴昌硕,无论是粗笔重墨,还是淡墨轻抹,“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学他们用墨,粗笔重墨,淡墨轻柔淡雅。
我在用墨上也有一些突破。一般来说淡墨容易轻薄,而我淡墨可以很厚重。在他们那个时代,写意花鸟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尺幅,也不会有像这样三分之二以上用淡墨,这可能是时代的关系。我的墨色较这两位更加滋润,水汽比较大。这也是此次展览很多专家老师的共同认知,我的画很滋润,很有江南韵味。我想这可能与江南的气候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然,怎么说我们江南自古出文人,出画家?
记者:你的绘画受到江南文化怎样的滋养?
姚晓冬:受江南文化的滋养,这是与生俱来的,很难具体描述,艺术奇妙就奇妙在这里。我的父辈不画画,我的家族也和艺术毫无关系,但我偏偏喜欢,小时候不爱上学,就喜欢玩,喜欢涂鸦,后来就拿笔画画,之后拜师,自己勤奋是肯定的,天赋也有些,但说到底,还是兴趣。我喜欢,我才能走到现在,哪怕今天我不是专业画家,我照样画画。
我小时候也不知道嘉兴有哪些名人大家,是整个地方水土环境,文化底蕴滋养着我。
我的绘画很江南,但也有很多北方因素,因此我画得很开张,很有张力,这点和我们嘉兴出去的后海派大部分花鸟画家不同,他们更讲究情调的东西。
记者:你的北方元素源于哪里?
姚晓冬:我喜欢齐白石。他虽是南方人,但成就爆发是在北京时期,成为一代大家。我在北京学习过两年,接触过全国各地的画家。北京这个地方气场特别大,包容性特别强,这里的画家,从气度上来说,确实比南方高一些。我画大写意,既要有南方人的细腻滋润,又要有北方人的气度,南北兼容。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讲得特别好。
记者:你在学画的过程中曾花费很大精力学习书法,所以“以书入画”是顺其自然的选择?
姚晓冬:顺其自然是后阶段。开始听人说,画中国画必须学书法,那时候我不懂,也意识不到,就去学呗,没有很深的感悟。随着学画慢慢深入,现在非常明朗了,必须学书法,介入到绘画当中,但两者可以同步走,不一定分开。只要在画室,练习书法是我的日常功课。

双吉图
中国画
75×52cm
2019年
记者:很多人评价你的作品“野”,这固然是指你的作品有自然田园的韵味,是率性的,这是否与你非科班的学画经历有关?
姚晓冬:有一定的关系。高校的氛围会将野性的东西慢慢磨掉。在我看来,“野”是种很高的字眼,是一个境界,“野”里面透着一股子灵气,对生活的热爱也好,渴望也好,都是好字眼,人家是在褒奖我。
我的作品“野”主要是因为性格里有特别崇尚自由的东西。我觉得“野”得还不够,接下来还想更野一些。(所以你喜欢蒲华、吴昌硕,他们的作品奔放豪横,你和他们气息相投?)是的。
记者:嘉兴历还出过一位大画家吴镇,他的《渔父图》隐匿田园,崇尚自然,有种苍凉之感,和你的作品似乎也有着相通之处。
姚晓冬:这种会有,我很多获奖作品,包括这次展出作品(都有)。我喜欢晚秋的,喜欢调性的东西,那种苍凉的,悲悯的感觉,我不喜欢甜腻的脂粉味儿。
我不是受他影响,天生就有,我接触他的画是30岁以后的事情,但是我喜欢他的画。(气息相投?)对。
记者:聊一聊你的艺术观。
姚晓冬:我崇尚艺术的率真。我曾经写过一段文字论述艺术理念。我以为唯有率真的艺术才能感染观者,任何形式的艺术,最大功能之一就是让欣赏到它的人心动,从而有所思有所想。作品的悲怆与寂寥、欢愉与安详,通过画者意非意的笔触来呈现,是画者心境和学养的自然流露,来不得半点虚假。写意中国画,有随性和理性的两面,二者骨肉相连又相互辉映,这需画者天赋与后天学养的深度来决定艺术品位的高下,也最能说明一个画家的优与劣。

暮雨潇潇
中国画
248×190cm
2016年

唯堂心语册21
中国画
46×34cm
2020年

吐绶鸡
中国画
248×125cm
2016年

鸵鸟
中国画
248×125cm
2016年

近魂香入岭头梅
中国画
68×34cm
2019年

葵园一隅
中国画
366×145cm
2020年

金辉
中国画
248×125cm
2020年

紫风绾绶
中国画
248×125cm
2020年

此时无声
中国画
366×145cm
2020年

仲夏三宝
中国画
180×97cm
2020年

留得残荷听雨声
中国画
180×97cm
2019年

秋风未落如朝霞
中国画
180×48cm
2020年

梅花屏2
中国画
137×34cm
2017年

腊月
中国画
68×45cm
2020年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