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北应城的叶晖,对绘画艺术有着天生的欣赏领悟。
12岁,他获得珍贵的文房二事,从此一笔一砚,开启笔墨之缘。
18岁,他在工作之余自学素描、探索水粉、水彩,尽管因身体原因而被美院拒之门外,他从不放弃,誓将唯一的爱好走成人生的坦途。
24岁,他以潘天寿、叶浅予等名家为榜样,在漫画上苦下功夫,作品接连获奖,入选中国美术馆作品展。
此后,他入京学习,观李可染作品展而为国画魅力所折服,毅然放弃漫画转学国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叶晖秉持求索精神,上溯经典如李可染、清四家进而宋元古画。楚骚之地孕育了他对山水自然的亲近喜爱,游三峡、登黄山,他践行石涛“搜尽天下奇峰打草稿”之语,在一次次身体力行的观察写生中,实现作为一名中国山水画学习者的“自悟其道”。
何为山水之“悟”?广州艺博会专访叶晖,叩问山水画家的水墨心迹。
叶晖作品
01 采访正文
广 =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叶 = 叶 晖
广:您应当是从小就有了绘画的基础,是否受到家庭的引导?据了解,您先学素描、画连环画,后接触国画,尔后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国画创作,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或哪位老师对您影响比较大?
叶:我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从十二岁起,我把家中唯一留传下来的二件文房用事——砚盘和毛笔用来学写大字、临摹《小英雄雨来》《八个样板戏》等连环画之线描。1978年高中毕业后,我任大队农技推广宣传员,翌年招入公社文化站当美工。受身体限制,我只能将爱好变成唯一的努力方向,参加工作后,在那个离县城不远处的小镇,我常去武汉购买了许多好字帖和艺术类书籍。一本全山石《素描技法》我学得十分相像,把买回的水粉颜料、油画色彩带到户外进行写生。1983年,我报考了美院名列前茅,因身体之因被拒之门外。尔后,受潘天寿、叶浅予等名人轶事影响开始业余投稿。二十四岁那年先后有两幅漫画参加“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美术馆作品展,另有幽默画《知识之窗》获辽宁青年杂志社全国漫画大赛二等奖等。接连的成功使我得到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被提拔为文化干部,负责当地文化馆的事务。
叶晖早期作品
1986年,我动身往北京,此行有三个目的:一,中国美术馆的李可染画展,二,吴作人画展,三,拜访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到京后,我看过李可染、吴作人、徐悲鸿的作品展,悟出一些道理:艺术应该自悟其道;漫画是小画种,成不了大气候。
归家后,我开始以李可染作品为范本临摹,正式学习中国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成为我的学画座右铭。从历代名画到书画理论,我无不细细研读品味。其中,宋元古画、明清石涛画语录、弘仁佳作、近现代黄宾虹等大师作品给予我许多启发。
如,《石涛画语录》原文并吴冠中的解读,我揣摩许久,有一晚,我外出散步,望见月下景,顿时联想石涛所说“混沌里放出光明”,以及中国画景物似像非像、形神兼备的特点,心有所感,我觉得生活处处在激发着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日次下笔才得生动的意趣。
叶晖作品
1990年,我在湖美拜师刘一原,其《山水画艺术处理》一书将湖北画家如周韶华、楚文化等方面串连起来研究,使我也对楚文化也萌生研究的兴趣。我从周韶华、吴冠中、刘国松等人的作品中,品读出传统经典的底蕴,更有着结合当代艺术、融合画家自身意趣的表达,他们无不是“自悟其道”。
我担心年纪大后,身体行走更加不便,趁35岁前体力精力还充沛时,走了一趟三峡山水。1992年,我乘小船一路往西走,从宜昌开始画速写,直到重庆。坐在船头,一壶酒,一个本子,边观察边画画。枯水期的三峡可以望见两岸山崖下嶙峋遍布的浅滩石块,我近距离地观察许久。印象中很多画家画三峡,峰峦极美,山脚则不行,过渡不自然。我细细观察着山脚处惊涛拍岸、岩块嶙峋沉浮的姿态,在眼到、心到、手到的观察练习中,得到不少启发体悟。三峡之旅后,我对山水画的理解已更深一层。
一手面向传统,一手面向生活,是我在二十多年的国画创作经历中形成的创作方向,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艺术探索颠扑不破的真理。
叶晖写生草稿
广:中国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学习者除了案头的理论知识、经典古画,也得走入自然与生活去提炼美,您经常提到“悟”这个字眼,除了三峡之行,还有哪一次经历也带来“悟”?
叶:1997年后,我开始去各地旅游写生。石涛说要“搜集天下奇峰打草稿”,黄山在中国画家的眼里,“重于泰山”。我初到黄山山脚,在小镇停歇,听山溪潺潺,深感自然之美,第二天,没有坐索道,自己爬黄山,因索道只有8分钟,怎么来得及细览黄山美景?携带一包干粮,一本速写本和一大把笔,走走停停,6小时后登顶,已积累二十来张草稿,在此过程,我锻炼了一根线抓形概括的能力,中国画不就是线的艺术吗?
叶晖写生草稿
我在后山迎客松盘桓了一会儿,到下山时遇见建信号塔的工人,与他们同行一段路。他们说:“我们修好了,以后游客就有信号用了。”感受着自己画画的汗水,再看工人的辛劳,我对黄山的印象不仅停留于史书、画页,此刻它有着我们的劳动、生活的痕迹。下山路上,我频频回望黄山,每次回头都有新的感觉,黄山的魅力、中国山水文化的深邃,一下子鲜活起来。
叶晖写生草稿
广:您身体力行地体悟中国的山水文化、水墨文化,创作的两次“进阶”也能以这两次写生为标志。
叶:是的,一方面以理论为后盾,另一方面靠着全面的观察、细致的揣摩与不断练习。
叶晖作品
广:在您完成了一次阶段的提升后,接下来会有什么计划?
叶:在北京办画展。2008年之前有一次机会,但我没抓住,没想到办奥运会之后,在北京举办画展的成本一下子高了,超过我的承受能力。好在十八大之后,中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出台许多有力的措施支持优秀传统艺术。2013年后,许多画家开始以在北京举办画展为起点进军艺术市场,我也是其中一员。不过,艺术市场好不好是另一个话题了,这并不影响画家的创作热情,艺术始终是我的个人追求。
2011年,我在天津就读中国美协中国画高研班,继续学习进步,接触同行,拓展思路。高研班中,我最喜欢霍春阳老师的课程,创研部主任田均清肯定我的创作,一眼看出我的心思,说:“叶晖如果是一名战士,在战场上他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在绘画上,他是一枪打两人,一是古人、二是今人。”最后,借着这段进修经历,我铺开路,顺利在北京办了“楚骚心迹——叶晖中国画展”。
叶晖作品
广:您从事艺术创作多年,能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您个人最核心的艺术创作观点吗?
叶:我认为中国画须得自悟。取材生活,回溯历史,扎根哲学,从日积月累中领悟。我从清四家往上走,琢磨宋元古画、再是元四家,临摹黄公望与倪瓒的画,品得老庄禅宗是中国山水画的内在气质,而老子出身楚国,也可追索到楚文化的内涵。我越深入,便越发觉老庄思想与我日常生活的一些想法契合,化用到创作上,开始追求简洁与禅意的表现。比如,老子讲的是宇宙生命,生生不息,动静相宜,就如我画石头,在我眼中,宇宙在动,石头也在动,这么想,用笔就活了,而不呆板。你看宋元山水画,一山之中有四季流转,不拘泥于单独的时空,使人观画而神游,让您可居、可游、可思!这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叶晖作品
02 艺术家简介
叶晖,字一叶,号正阳斋人。1961年出生于湖北应城,早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函授班,1990年随湖美刘一原教授习画,2011年就读中国美协中国画高研班,并得益于周韶华、霍春阳、周尊圣等名师的悉心指导。
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湖北省国画院签约画家、应城市书画协会副主席、省美协、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曾先后在北京吴东魁艺术馆、湖北家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多次,中新网、雅昌艺术网、新华网、台湾网,北京电视台、《工人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报》等百余家网络、媒体作专题推介。出版有《湖北省世纪风书画家作品集·叶晖》《叶晖国画作品精选》等。2015年在武汉创立“蒲楚艺苑”个人工作室,2019年在广州创立"岭楚堂美术馆"。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