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06-24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我被林立的一幅幅巨大油画包围着,一群群头戴安全帽浑身裹满灰浆的大坝农民工无声地站在我的四周———此刻,我正置身于孙才清的工作室,看他为又一次出访作准备……
满是车辙的大坝工地,纵横交错的钢筋城堡映衬着建设者黧黑的面孔、五颜六色的工装……他们的脸部都不那么清晰。才清说:宏大的工地上,车轮比人还高、吊车耸入云天,你几乎看不到人。无论紧张的浇筑工、沉着的钢筋工、激情的管钳工、从容的架子工,奋力抬岩芯的人群,烈日下排队吃盒饭的队伍,夕阳下拖着疲惫步子下班的中年农民工,什么都干的女勤杂工,他们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重活。他们经常一批批地被轮换。孙才清多次去工地,每次都带回强烈的创作冲动,催促他去驾驭色彩、线条、质感,连同自己的情感、体验、理解,交汇融合,着力表现他们的执着与沉稳,卑微与苦涩,坦然与伟然。这些在唯美主义者眼里不屑一顾的角色,才清的笔下,是地道的本色原生态的真实。他从2003年至2007年,五年里一共完成建设者大油画系列20多幅。
才清说,他画这样的作品是很动情的。三峡工程即将结束,这些农民工建设者也从此消失。他要用画笔将他们留住,让后世记住他们。否则那将是他永远的亏欠。
孙才清曾多次“西天取经”。14年前,当他带着那些稚嫩却富有生气的三峡、西藏题材的作品,首次应法国瓦朗谢纳市之邀举办画展,得到法国同行与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两年后,他作为“回头客”再次被邀,三个月的机遇,一去就扎进到了那里的艺术博物馆,如饥似渴地临摹着古典大师卢本斯、华托的原作。每天从开馆直到闭馆,中午在馆内吃几口面包喝几口水。2002年他第三次被邀,半年时间里,在油画之乡,他一边讲学,作学术交流,一边去荷兰、比利时以朝圣者的虔诚观摩一个又一个艺术馆、博物馆,并且继续临摹名作。对东方艺术本原性的把握,与西方艺术精髓的碰撞融合,孙才清的目光、胸襟、视野,随之廓大,升华;选题、构思、笔力、技法,悄然发生飞跃式的嬗变。画家走着的正是一条民族艺术与国际接轨的路子。
20多年来孙才清几乎没有一天不作画,这是他生活的常态。远离喧嚣,拒绝炒作,埋头实干。终于有一天,他接到全国第三届优秀作品参展的通知。五年一届的全国最高级别的联展,油画专业最具权威的巡展,最高级别的美术刊物,垂青于这位三峡中等城市里颇具实力的画家。百里挑一的漫长筛选,由省内而省外,由武汉而广州而北京。不少名家作品被刷下,他的《抬头的人》、《建设者》等三幅作品先后入选。大家靳尚谊停留在他的画前久久没有离去:“孙才清以三峡工程为题材的油画,大气磅礴,感染力和震撼力强……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有旺盛的生命力。”
身为中国美协会员、湖北省宜昌市美协主席的孙才清,如今依然天天作画,默默作画,不计寒暑,不分节假日,从不间断。他正处于创作的勃发期、旺盛期,然而他依然不满意自己,不满足已有的高度。这使我打心底坚信:凭着这种势头与襟怀、执着与自信,画家必将登上更加靓丽的新的艺术高峰。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