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06-25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叶培贵(右)与欧阳中石先生
京华六月,天气异常怪异,闷热的天气转眼间乌云密布,雷雨交加。瞬间,首师大变成一片汪洋。我与叶培贵教授虽同在首师大的校园里,近在咫尺,终未能谋面,天公不作美,如之奈何!隔数日,余再赴首师大,终于在一幢红色的小楼里(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叩访了仰慕已久的叶培贵教授。
叶培贵,1968年生于福建,是我国首批书法博士(共三名)。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师从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获文学(书法)博士学位,曾任首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为首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这一系列的头衔,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书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书法教育家。
与叶培贵教授的一席访谈,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鉴于叶先生对当今书界的精辟见解,及敝人水平所限,故用语录式记录本次访谈,希冀能将叶先生的从艺生涯及对书法教育的深远见解更完整的展现给读者。
从凑热闹到启蒙
问:您是书法教育界年轻有为的学术骨干,请跟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您小时候的情况。
答:您过誉了!我远谈不上什么学术骨干。我祖籍福建南安,十岁左右从南安迁到闽北顺昌县,在那读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
问:当时对书法有什么概念吗?
答: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无非是偶尔有那么几节课,老师教教毛笔字,另外小孩子都喜欢模仿,看到哪个老师字好就跟着模仿,凑热闹。
问:跟老师亦步亦趋的练板书,好像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答: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问:您年轻时对书法的兴趣,是属于儿时的爱好而已吗?能谈谈吗?
答:开始时就是这样。后来我读书的学校顺昌二中书法氛围比较浓厚。有几个老师字写得好,一个教数学的刘老师,板书很潇洒,爱写草书,属于会家子,练过的那种。还有个语文老师,小楷很漂亮。到高三时,顺昌县建了个青少年宫,从厦门和本县招来五位教师任教,我比较幸运地受到半年左右的培训。比起原先仅凭兴趣的学习,这半年可称得上是启蒙。五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直接指导我的黄建勋老师尤其关键。他对书法十分虔诚,从他身上我才知道书法对有些人是可以这么有吸引力的,是可以让人为它付出这么多的!这一点对我影响至深。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