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名家专访 >
 

竹韵兰风话子央----军旅书画名家孙子央剪影

时间:2008-11-03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甲申初夏,在界山小弟工作室,一拨通远在潍坊的子央,我就向他讨“债”。“债”从何来?十五年前我俩有个君子协定,每年给我两幅他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可是这十年来,我没有拿到他的一幅字。“我说大哥,这些年你发洋财去了,上哪儿找你啊?”电话里传来他朗朗的、我所熟悉的笑声。听声听音,一点儿没变。人没变,字却大变。就在界山小弟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铁马秋风》,卧鼎悬钟,凝重静穆。要不是上面有子央的落款和署印,我真不能相信这字出自他的手笔。细细算来,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子央了,真的好想他。
     子央,1960年生于齐鲁青州,和界山是同乡。本名孙映,子央此号,是他把姓名拆开各取一半组成。子央从小敏而好学,十岁开始临池习字。其家人要求甚严,每天必须临帖一页。子央是个乖孩子,日耕不辍,从不懈怠,练就一身童子功。及至从戎,已写得一笔好字。
     我俩相识于八十年代第二春,那时我刚调到机关担任秘书工作。八十年代初,机关的办公设备远没有现在这样现代化,来往公文全靠手写。在众 多来往的公文中,我经常看到一笔娟秀遒丽的钢笔字,一打听这字出自子央之手。因我喜爱书法,遂结为好友。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已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呈现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万象更新的大好局面。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书画园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同样展现一派盎然生机。时在宣传部门工作的子央精心策划举办了机关书画大赛和五四青年书画展,并举办了周末文化夜市。那时他和赵勇已经新荷出水,崭露头角,在军委空军大院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书家。每每在周末文化夜市上,总看到他俩饱蘸浓墨,当众挥毫。他俩是属于“表演型”的书家,越是围观的人多,越是写得神采飞扬,发挥得淋漓尽致。那时子央、界山和我,风华正茂,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我虽喜书法,但更钟情文学,而且已经时有诗文见报,当作家是我的理想。如此子央攻书,界山攻画,我攻文,我们互相砥砺,相约二十年后各自在书、画、文领域里有所建树。   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子央已是名闻遐迩的书法名家,界山已是誉满海内外的金碧山水画家,而我惭愧得很,浪得了一个旅欧美作家的虚名。就在通了电话以后不几天,子央通过赵勇给我转来三本书:《子央临池散辑》、《子央诗文集》、《李铎和他的艺术》。夜闲无事,灯下独乐,便细细研读子央的三本书。翻开他的诗书文,顿觉一股灵气、文气和才气扑面而来。子央的灵气,凸显在他的《子央临池散辑》之中,且从李铎先生对他的褒奖中清晰可见。李铎先生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央之于书,既崇传统,又融时代,点画疏朗,妍雅清秀,温和恬静,文气通融。尤以其诗文书画,综合互补,追求品位,不事凡俗。环顾当今,确乎少有之佼佼者。清人杨守敬云:凡书一要品高,二要学富,古之大家,莫不备此。余亦尝谓书之佳者,常为书文谙合,词翰兼优。央之书,正合此理。观央此卷习作,出米趋斯,手从心悟。仔细察之,颇为欣慰。央正值不惑之年,以央学养之富,品行之高,领悟之深,过人之才,必以其文翰兼优之长,而名晓书坛,当指日可待,必无疑也。据我了解,李铎先生治学严谨,对其众弟子勉励有加,但慎有佳评,然于子央却是例外。记得在我撰写《李铎师生》和《赵勇写真》时,我曾与李铎先生作过两次长时间的访谈,言及子央,李老说,在我众多的学生中,子央是很有灵气的一个。灵气就是悟性,子央于古人碑帖有极高的悟性,稍加点拨,就能融会贯通,自得天机。如此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比别人跑得更快更远。子央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他对诗词很有研究,所作的诗词也很有特色。在他这一代年轻人中,钟情于诗词的人已不是很多。可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和我研讨诗词的年轻人之一。寥寥数语,对子央的喜爱之心溢于言表。诚如李铎先生所言,子央的字既崇传统,又融时代。子央从小习字,遍临诸家名帖,从魏碑汉隶唐楷到颜柳苏黄米蔡,及至二王、旭素,王铎、傅山,一一研习。他不仅在传统的长河里淘金选玉、取精用宏,而且注意摄取时贤的灵髓和神韵。八十年代,他拜李铎、沈鹏、欧阳中石、夏湘平等当代书坛大家为师,将李铎的壮阔豪放、沈鹏的宽博谨严、欧阳中石的飘逸灵动、夏湘平的隽永典雅化为己有,熔铸成疏朗流畅、妍雅清秀的风格。观子央的作品,楷书有碑意,结体严谨,笔力雄健,外张内敛,刚柔并济;行草师二王,运笔五龙抱柱,运腕灵似拨灯;姿态丰腴,体势秀美。给人以万千意象:疏朗如清辉明月,飘逸似旌旗飞扬;灵动如三春杨柳,妍雅似九夏芙蓉;萧散如半江渔火,恬静似野渡横舟。
       子央的字,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赞扬。他的字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全国全军书法大展和李铎师生书法展,并多次选送国外参展;他的字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或被勒碑刻石,或被收入典集,或被外国汉学家和华人华侨收藏;他的名款被收入二十余本权威性辞书词典,数十家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对它的书风书艺作了全方位报道。才届不惑之年的子央,已经成为倍受大众瞩目、秀立于万象书坛的实力派书家。子央的文气,弥漫在他的《诗文集》里。生于1960年的子央,童年和青少年基本上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实事求是地说,在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荒唐年代,子央这代人的文化底子可以说普遍比较薄弱,懂得唐诗宋词的委实不多。子央说,他之所以能够步入诗书兼优的境界,得益于李铎老师的教诲。李铎老师不止一次地对他说: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但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一定要懂得诗词,而且最好是自己作诗填词。由此子央在书法道路上跋涉的同时,对古典文学和韵律诗词也开始了执著的追求。齐鲁青州,才人代出。杰出的文学家范仲淹、诗人黄庭坚、词人李清照就生于斯、长于斯。先贤的诗风词韵对子央影响极大,他一头扎进了诗词的海洋,并上溯到古风、诗经、离骚。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温庭筠、贺知章、黄庭坚、陆游、秦观、辛弃疾、李清照、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等历代诗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日后走上诗词创作和艺术评论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览子央的诗文,有两大特色。其文,文风清正又不失文采飞扬。他的散文词翰隽永,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耐人品味。采丽词不哗众取宠,集佳句不故弄玄虚。他的艺术评论具有浓烈的散文风格,引人渐入胜境。最为可贵的是不落人窠臼,不追风赶潮,自出机纾,迭出佳构。他对李铎先生、李凌云先生书风画艺的几篇评论,以及为李铎先生《论书断语》一书所写的序文堪称上乘之作。其诗词,构思奇巧,格调高雅,用词精炼,对仗工整。无雕琢之嫌,无生冷之虞,一如清水芙蓉,遒丽天成;雏凤新声,清朗亮丽。显示出扎实的古文功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子央的才气,体现在他主编的《李铎和他的艺术》之中。

     李铎,当代中国卓有成就的书画艺术家、诗人、书画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坛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军旅书坛更是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以我写人物之体会,要编好这本书并非易事。其一,李铎是个颇具影响的公众人物,如何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地全面评述其书法</B>艺术以及他在中国书坛的地位,换言之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是件难事。过则有溢美之嫌,浅则显苍白无力。说句大白话,这是件瓷器活。其二,因为李铎是个名人名家,多年来各种新闻媒体、电视电台、报刊杂志对他的报道数不胜数,李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定格定位。如何在这众多的材料中进行取舍、剪裁,然后加以提炼,也是难事。弄得不好,极容易流于俗套,没有新意。
    子央深知,自己作为李铎的弟子,仅仅依靠对老师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虽然占有丰富的材料,但是缺少来自“一线”的声音。为此他先后与数十个李铎的弟子进行了访谈,走访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对李铎书画艺术的理解,又听取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李铎先生书画艺术的评价。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精心选材,编撰了《李铎和他的艺术》,把一个作为书画艺术家、诗人、书画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的李铎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令人折服。
此书一出,获得业内业外广大读者的好评。子央的才气还表现在他的“文人画”上。青松、翠竹、幽兰、寒梅,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寄情言志的题材。子央爱翠竹虚怀若谷、刚劲挺拔的高风亮节;爱兰花幽居空谷、不求浮华的宁静心志。由此他的画作以墨竹、幽兰为主。在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的会客厅里,有一幅子央的墨竹,深得行家好评。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书法家董文先生,在看到子央的墨竹后大加赞赏,欣然赠诗一首:
                                        谁将竹稿挂西窗,摇曳方知笔墨狂。
                                        喜煞书生情满纸,临池一夜到潇湘。
诗言志,画寄情。子央以此表明他与翠竹比洁、共幽兰齐芳的心志。算来,我和子央从相识相知到成为挚友,已经二十五个年头。我们曾在一起抒怀言志,畅谈人生;我们曾在一起纵横捭阖,点评时事;我们曾在一起探讨诗词,切磋文章;我们曾一起星夜拜访李凌云先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友情不断加深。九十年代初我衔命常驻俄罗斯前夕,我与他话别,他送给我一幅翠竹,一幅幽兰。其中寓意,不言自明。自那以后,我们天各一方,南北两分。在和子央多年的相处中,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大度,肝胆相照,尊师敬友,乐于助人。记得是在1986年,他邀我一起拜访中国画研究院的李凌云先生。李凌云先生是刘海粟大师的高足,早在抗战时期刘海粟任上海艺专校长时,李凌云就是他的入室弟子。李凌云先生擅长墨牡丹,造诣很深,是中国画坛屈指可数的泼墨牡丹大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家,在当时却还“默默无闻,鲜为人知”。那时我刚刚完成《九万里风鹏正举——记空军第一任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的写作,子央建议我写一篇李凌云先生的专访,不能让这样一位老艺术家“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那天我们在李老家聊了两个多小时。事后,我写了一篇《风流还让淡妆人》专访发表在《南方周末》报上,子央写了篇短评发表在《解放军生活》杂志上。自此之后,我们多次拜访李老,结为忘年交。
      八十年代后期,我开始穿梭于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结交了许多俄罗斯朋友,其中多有喜爱中国书画艺术者,渴望能得到一幅中国的书法作品。为此我屡屡求助子央,子央每次都精心用墨,满足我的要求,而且每次都是富裕几幅。从1987到1993这些年间,我究竟从他那里拿了多少幅字,多少幅墨竹兰花送给俄罗斯朋友,已经记不清楚。只是有一点我特别清楚,他对我是有求必应,且毫不保留。
       乙酉年春,我从洛杉矶飞回北京的当天,他刚好返回潍坊,又是擦肩而过。但他通过赵勇转给我几十幅作品。我去电致谢,电话里再次传来他朗朗的笑声:大哥,这可不是还债哦,而是让你用于送给热爱祖国文化的华侨朋友。不够,以后再写。听到这话,我的心里涌起一股热流。知我者,子央也。我真的好感动。子央是我的战友,文友,更是我的挚友。虽然我们已有十年没有见面,但我从界山、赵勇的叙述中,从他不时见诸报端的文字中,我知道:他依然以诗词抒怀言志;他依然以线条的五线谱谱写生命的乐章;他依然以自己的作品弘扬并传播着华夏文化;在这颇有点浮躁而又浮华的世界上,他依然保持着宁静的心态。
像一丛青翠的绿竹,像一棵馨香的兰花------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中和典雅 端庄俊逸  ——记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 下一篇:悟道与机缘 ———范扬的画
   
  特别推荐
李双阳:我的兰亭奖作品创作秘笈
刘洪彪:四个字弄懂草书真谛!
中国当代书法家郭玉江:痴迷书法,深耕不辍
梅墨生:不要被一些现在所谓的名家带入了歧途
陈传席:西方绘画重造型,中国绘画重文化
高冠华: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
陈十田:中国书画重精神,主要在笔墨
王猛仁先生的诗书艺术
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李秀峰:浓墨淡笔蕴乡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