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1-12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初识李恒滨,缘自一份墨迹。
笔锋恣意流淌,意境质朴悠远,即便如笔者这样并不通书法之道的外行人,亦能从中体会到一份自由灵动的心境。
然而,李恒滨并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他还是兰州大学的党委副书记、《视野》杂志的总编辑、"中国大学生在线"的副理事长……但在众多的称谓中,他却更愿意以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自称。行政管理、教书育人、编辑心得……也许从任何一个话题开始,李恒滨都能侃侃而谈,然而在将近两小时的采访中,我们谈论最多的,也是书法。
书写心灵之舞
生在山东,学在甘肃,作为典型的北方人,李恒滨的言谈举止都透着十足的豁达与宽广。初一相见,也许很难让人将他与传统观念中的"文人墨客"相联系,事实上,他却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墨客"。
虽是学物理出身,但他却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书法艺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书法界,李恒滨的名气也并不小。其书法古拙质朴、典雅清朗、率真自然、豪迈大气……不仅风格气象万千,更有着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许多作品都是生动娴熟、雄浑旷达的上乘之作。
一位书法家曾这样评价他的书法:"我面对李恒滨先生的草书作品时,有诸多的激动,这是我在许多书法家那里见不到的。作品线条肆意张扬,圆润的线条连绵不断,如江河之不见源头,滔滔奔腾。自然、顺畅,有平缓宽阔的河道,也有咆哮的峡谷险滩;有简白透彻,也有九曲十八绕,像精灵一样闪动飞舞着,了无挂碍,飞腾挪让,自由灵动,观看时让人眼光所及随之心情飞扬。"
对于这样的评价,李恒滨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谦虚。而他的书法之所以"令人激动",我却在他独特的书法艺术观中找到了答案:
"书法是一种美感艺术,其艺术魅力不单单在于线条的勾画、意境的渲染,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人从中领悟到一种美感和心灵的舒畅。"
"书法是一种心灵舞蹈,它追求的并不是''动作'',而是艺术和精神的升华。"
"书法讲灵性,不是拼力气,意趣超迈之作,总有自由精神和气韵生动的趣味。没有悟的功夫,没有平常心,与艺术失之千里。"
让书法渗入人生
搞行政,教学生,编杂志,身兼数职,又样样追求完美,李恒滨的工作并不轻松,辛苦、劳累、费心也是家常便饭。但无论工作怎样繁忙,每天他都会坚持练几小时书法,屏气凝神,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他说:"只要回到书法创作中,我就能感受到轻松自在、适舒愉悦。"
在李恒滨看来,书法并不简单是其本身,它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还富含哲理和教益,对于完善人格、陶冶性情、培养敬业精神都不无教益,书法其实是与人生、社会紧紧相连的。
《孟子论浩然之气》是李恒滨喜爱的书写内容,也是他常常提起的人生箴言。正因为此,李恒滨说"雅气、拙气、清气、大气吾所求也,俗气、怪气、浊气、小气吾所弃也",成为他书法境界的追求。
一方面,他努力从书法中探索和寻找更多的情感表达形式和可能,这也许正是其草书、隶书、行书均有为人称道之处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他在书法中细细感悟文化,品味人生,陶冶性情,也锤炼了不事张扬、平和豁达的个性。
以书法传承文化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借助书法,李恒滨则不仅做到了"善其身",同时更要"济天下"。
"一个民族不管它有多强盛,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或者民族文化不断地在消弱、消亡,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慢慢弱化甚至消失。因此文化的作用就不只是平衡心态,满足精神需要,完善心智,还有着其他重要的作用。我觉得,书法艺术就是我们祖国的文化传承,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这是2006年李恒滨在台湾清华大学举办的书画展览上的一段讲话。
在教书育人中,他主张通过书法艺术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瑰宝,我们要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也要在书法艺术的交流中,让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于书法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李恒滨满怀期待。
2002年,他作为甘肃省书法家代表团副团长前往韩国进行书法文化交流;2006年6月应邀率团赴台湾清华大学办书法展;2006年7月,与国内其他书画名家一道前往新加坡参加书画大赛……无论到哪里,李恒滨都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尽可能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台湾清华大学仍收藏着李恒滨赠送的书法作品---《涛声依旧》。
岁月如梭,涛声依旧。
以书法阐释心灵,用书法陶冶性情,让书法传承文明,李恒滨也依旧在书法人生路上不知疲倦地奋力前行。(记者张琦)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