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1-22 13:28 来源:未知 作者:zgshw 点击:
次 |
|
在充 斥著虚华与浮躁的当代中国油画界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油画家、版画家孙兆路是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坚守者,如同他在画布上一贯追求的景象,纯净的自然与和谐的社会才是其真正的向往之处。
作为一位一心创作、视艺术为生命的画家,行事低调的孙兆路鲜有接受传媒访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孙兆路感言:「在迷茫于商品经济大潮的今天,我希望通过自己作品的风格促醒彷徨的人们,中国当代美术亟唤现实主义。」
默默耕耘大器晚成
孙兆路出生在黑龙江中俄边境在线的一个小城,一九七三年,正在下乡知青的他参加了北大荒首届版画创作班,广袤的黑土地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也正是从那时起,他醉心艺术的性格开始显现。
当年,孙兆路的音乐才能比其画艺更出衆,在当地,孙是小有名气的琵琶王子,从《浏阳河》到《彝族舞曲》、《十面埋伏》,演绎曲曲传神。说到动情处,孙兆路竟在记者面前闭起了眼,舞动手臂哼起了曲调,彷佛梦回当年。
改革开放后,孙兆路一跃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可原本是来「修炼」版画的他却在隔壁油画室的耳濡目染下偷偷学起了油画,在作品获得油画老师首肯后,这才真正开始踏入油画的艺术殿堂,那一年,他三十四岁。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入门年龄已经有些晚了,但这个坚毅的东北汉子却锲而不舍地默默努力著。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教授认为,孙兆路艺术成就的「大器晚成」与他的才华和极好的悟性、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健康充沛的体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孙兆路夫人张玉姝的眼里,丈夫是一个无比热爱大自然的艺术家,而这其中,又与孙兆路童年在黑龙江度过的岁月有著很大关联,四季变幻的东北大地让这个孩子彻底爱上了创物者的鬼斧神工。
新疆归来画风转型
当然,更大的转折还是要数二○○三年的新疆喀纳斯湖之行。虽然已经过去快五年,但孙兆路仍对那次震撼心灵的行程念念不忘:「想不到我们还有保存这么好的原始森林,真象是走进了童话世界般的仙境。」
自此以后,孙兆路对描绘自然风光变得更执著,他觉得:「与其让我一人被感动,不如把它留在画纸上,让更多人被感动,唤起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从喀纳斯归来,孙兆路埋头创作,一批大幅风景画很快跃然纸上,其笔法也渐渐摆脱俄罗斯森林画派忧郁阴暗的风格,开始加入一些带有明快色彩的映像派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孙氏画风」。
记者翻看孙兆路的《金色池塘》、《秋之禅境》、《泰加丛林》等喀纳斯系列作品时,立刻被其如梦如幻的景致所打动,秋水落叶,金黄剔透,天地万物寂落无声,高林耸天融为一体,难怪二○○五年香港邮政署会将它们选印成邮票让大家共赏。孙兆路说,我希望人们在看我的画时就如同和自然在对话。
现实主义中流砥柱
现实主义──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争辩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各种新思潮下,孙兆路坚持认为,中国当代美术亟唤现实主义。他说:「为什么现在中国很多美术作品会出现没人看得懂的局面,为什么这么流行把人体作为一种行为艺术的发泄工具,为什么邪恶艺术越来越盛行……这些都应该当引起美术界的警惕。」
正因如此,孙兆路从未放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近年来他将艺术视野投向现实的同时,也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他曾说,自己是一个追求阳光的人。此番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他就首次向外公开了自己最新的大幅力作──《无量祈祷》:沐浴在金色的晨光下,六十六个刚刚做完法会的西藏喇嘛洋溢著喜悦的心情,他们神态各异,身后是雄伟的珠穆朗玛峰,七彩的经幡随风飘动……
此前,他曾画过一幅同样表现喇嘛主题的《雪域佛光》,孙兆路解释,之所以如此眷恋此类题材,是因为他想以自己的切身所感、亲眼所见所闻告诉世人,今日的西藏已绝非往昔,喇嘛们爽朗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充分展现了在改革的阳光下,和谐的西藏社会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孙兆路告诉记者,今后几年他将继续自己走遍中国的行程,用画笔描绘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人与自然的生存状态,坚守现实主义的旗帜。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