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水画的长卷中,范文升以独到的水墨语言,将观者带入一方幽深玄远的世外之境。四幅山水新作《溪山深处》《一溪寒水出秋山》《家山秋怡》《松湖远岫》犹如四阕水墨诗篇,在枯湿浓淡的万千变化中,构筑起一个让当代人魂牵梦萦的桃源世界。
范文升《溪山深处》 纸本设色 138*69cm
在《溪山深处》的卷轴间,范文升以积墨法层层皴染出山峦肌理,浓墨如夜处可见苔痕斑驳,淡墨似雾时犹闻松风飒飒。画面中央的溪涧蜿蜒如篆,将视线引向云雾蒸腾的远山,墨色由实渐虚的过渡中,千年时光仿佛在宣纸上凝滞。这种"墨分五色"的古老智慧,在画家笔下化作穿越时空的密匙,让观者在凝视间与宋元山水的苍茫气象悄然相接。
范文升《一溪寒水出秋山》 纸本设色 138*69cm
《一溪寒水出秋山》以冷峻笔调勾画秋山寒水,却在峭壁飞瀑间暗藏生机。画家独创的"冰裂纹"皴法,将山石肌理雕琢得凛冽清绝,而溪畔几株朱砂点染的霜枫,恰似寒夜中的点点星火。这种冷与暖的辩证,在《家山秋怡》中升华为更深层的文化隐喻——山居茅舍的墨线勾勒得松活自然,院中执卷的老者与天际南飞的雁阵构成动静相宜的画卷,传递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永恒命题。
范文升《家山秋怡》 纸本设色 138*69cm
《家山秋怡》以饱蘸乡愁的笔墨,在层林尽染间勾勒出记忆中的故园秋色。画面采用"平远""高远"复合构图,前景的晒谷场以渴笔焦墨点出粒粒金黄,中景屋舍的墨线舒展如秋叶飘落,远景山峦则以独创的"叠翠皴"呈现豫西地貌的浑厚。画家在青绿基调中大胆点染赭石、藤黄,让翻涌的秋林仿佛能听见飒飒风声,檐下串串红椒与石碾的苍灰色形成冷暖交响,在"农忙不见人,却闻笑语喧"的留白中,编织出"秋收万颗子"的诗意画卷。
范文升《松湖远岫》 纸本设色 138*69cm
《松湖远岫》展现的则是另一种美学境界。画面近景的苍松以焦墨写出铮铮铁骨,中景湖面却以"计白当黑"的留白手法处理,仅以数笔淡墨勾出涟漪。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暗合道家阴阳相生的哲学。当观者视线掠过空濛水色,投向天际若隐若现的群峰时,恍然领悟中国画"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真谛。
在数字影像泛滥的今天,范文升的山水画作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用最质朴的水墨材料诉说最深邃的东方智慧。四幅作品中的溪山寒水、松云茅舍,不仅是画家对传统笔墨的当代诠释,更在枯笔焦墨间为现代人构建起一座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当我们的目光在这些山水长卷中驻足流连,或许能听见心灵深处传来一声悠长的回响——那是被都市喧嚣淹没已久的,对诗意栖居的本真渴望。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