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收藏 专访 上海 收藏,书法,绘画 黄金时代 草书诗卷
 
  主页 > 名家专访 >
 

姜东舒的书品与人品

时间:2009-01-15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在中国界,的名字是人们所熟悉的。大江南北的园林名胜中,有不少姜东舒的题匾和楹联。在他去世前,一气出版了七八本字帖。有能与唐宋小楷乱真的《前后赤壁赋》真书帖,有被外事部门作为礼品而又被外国朋友争相索要的《永州八记》帖,也有《魏碑大字帖》及供用的范本习字帖……
    
        其实姜东舒晚年身体并不太好。1991年9月,姜东舒个人书法展览在日本东京隆重开幕。展壁及展台上布满了姜东舒一百多幅书法精品。其中有六尺幅的大字,也有仅六七毫米的细楷,篆、隶、楷、行、草各体都有。特别令人惊叹的是他书写屈原《离骚》这篇二千五百余字的作品,在落款处写着“因白内障等病,已五年不作小楷,今试为之,手微颤”等文字。可这幅作品书写流畅,根本感觉不到有一丝微颤,无疑是这次展出中的精品之一。
    
        姜东舒的书法能取得如此成就,这还得从他的家世谈起。幼小时他父亲非常爱读书,要求他每天背熟唐诗两首,临写大小字一百,不完成课业要受罚,这样,姜东舒从小就养成听到书声就心欢,看到毛笔就喜爱的习惯。由于成绩优秀,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并奖得一支羊毫大楷笔和一本《九成宫醴泉铭》字帖。有了这支笔和这本字帖,姜东舒习字临帖更勤了。
    
        人生确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遭遇,1957年,姜东舒被错划为“右派”,当时举世闻名的书法大家、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不避嫌,知道他的书法不错,就当作入室弟子培养。张宗祥悉心指点,并告诉他:“要真正做个书法家,要以一家为主,打好基础,吃透了,再汲取其他名家之长。”姜东舒牢记教导,他在翻阅图书典籍中看到的那些书法大家哪一个不是把碑帖临摹上千遍呢,就以恩师张宗祥来说吧,也是临池千百日,抄书万千卷,才得以抄书圣手名闻文坛,没有这种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哪有以后恩师的辉煌成就,他也暗暗地下了决心。
    
        几年练习下来,姜东舒书艺大进,他拿了几张近作去请教张宗祥。张老对他说:“再练两年吧!任何一家的字,总同人一样,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不足。欧阳询字挺是挺,但太拘谨。现在欧体的挺学到了,但险还没有学到。”经这样一点拨,姜东舒领悟到了,从此在书山字径中他跋涉了几十年,在碑林帖海中摸索了几十年。
    
        姜东舒自己作出规定:每天临字不少于三百,即使发高烧也不例外。有次从医院吊完药水,回到家已深夜了,夫人扶他上床休息,但当他一想到今天的定额没有完成时,无力地从床上爬起来写字,家人再三劝说作例外吧,他哪里肯依,一直写到定额完成才躺下床来。有时到晚上八点多钟他还在兴奋劲上,家人催他几次吃晚饭才罢休。1994年6月的一个深夜,辗转难眠,披衣下床,信笔写了首自嘲诗:
    
        问我何求易也难,
    
        愿当乞丐讨时间。
    
        有人闲极大街遛,
    
        我却穷忙忘进餐。
    
        姜东舒书品高,人品也高。他题新昌大佛寺石碑一事就被传为佳话。大佛寺在浙江省新昌县境内,是中国重点寺院之一,建于东晋永和初年(公元345年),这里的石像依山开凿,“江南第一大佛”,南朝文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特为之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碑文,名为《梁建安土造剡山石城寺像碑》。刘勰写的碑文言辞精美,书艺超群,可惜原碑早失,许多浏览者每为此叹惜不已。1983年,当地决定重修大佛寺,还计划恢复此碑。新昌县政府邀请姜东舒前去书写碑文,姜东舒一丝不苟地用篆体书写,全神贯注,书写期间推辞了各方向他发出的多种邀请,前后花了十五个日夜。综观书碑,貌秀骨劲,清润遒丽。姜东舒平素喜欢抽烟,可在书写碑文时戒烟,怕烧坏宣纸,日常也喜欢唱龙井茶,他尽量做到少喝,实在干渴难熬,也做到远离案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看了照片后称赞道:“若干年后,碑文可作为篆体的范本了。”
    
        碑文写好了,又请谁来镌刻呢?没有高手,再好的书法也无法在碑石上显其神采。大家正在犯愁时,姜东舒推荐了大佛寺管理处一个名叫屠振权的青工。原来姜东舒在书写碑文期间,屠振权除做一些服务工作外一直在旁边边看边揣摩,并不时请教一些书艺上的技法。从交谈中姜东舒已了解到这个人在书法和镌刻上有较深的功底,正可请他来镌刻。当碑文镌刻快要完时,牵涉到署名问题了,姜东舒建议刻上“屠振权刻石”五字,这在当时全国风景名胜区所竖石碑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姜东舒向有关领导再三说明:“小屠虽名不见经传,但要尊重刻者的劳动,这跟书法一样是一门,如果没有屠振权的镌刻,这方石碑怎么能产生呢?”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夏彦国: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下一篇:陈传席:我们这一代的书法
   
  特别推荐
李双阳:我的兰亭奖作品创作秘笈
刘洪彪:四个字弄懂草书真谛!
中国当代书法家郭玉江:痴迷书法,深耕不辍
梅墨生:不要被一些现在所谓的名家带入了歧途
陈传席:西方绘画重造型,中国绘画重文化
高冠华: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
陈十田:中国书画重精神,主要在笔墨
王猛仁先生的诗书艺术
浅论画家诗人周逢俊的诗
李秀峰:浓墨淡笔蕴乡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