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下午的上海美术馆人声鼎沸。作为该馆的开年大展,“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集中展出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五馆所藏吴冠中捐赠画作160件,涵盖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各个创作阶段,并结合相关艺术文献、图片和影像,全面而生动地呈现这位90岁的老人从艺70多年艰难探索的艺术历程。
生在江浙、身居北京的吴冠中,为什么选择了将大量作品捐赠给上海美术馆?1月14日深夜11点,在忙完了一天的布展和接待工作之后,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告诉大家——
《美术周刊》:去年4月吴冠中先生共捐赠给上海美术馆66件作品,但展览开幕前这个数字变成87件,是什么原因让吴冠中先生决定增加捐画数量?
李磊:捐赠作品数量的增加,是吴冠中先生对我们的工作认可的最直接证明。从确认捐赠以来,我们本着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一丝不苟做好每一件事情。我想吴先生是被我们的态度打动了,他认为把这些作品交给上海美术馆是值得信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开年大展的馆内运营甚至超过了上海双年展,馆里所有人都在为这个展览奔忙,我们在宣传工作下的力气比双年展还要大,这是我们上海美术馆里程碑式的展览。
《美术周刊》:这次展览由国内外五家美术馆联办,也是美术馆馆际合作的一个新样板,这个展览是否有巡展计划?
李磊:事实上,我们并不把这个展览看成上海美术馆的展览,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展,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将所有的吴冠中作品汇聚在一起,这非常难得。其他四家美术馆都对展览表示了全力支持,没有借展费,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览一个月后,会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巡展。 这160件作品有很多是吴冠中的代表作,包括中国美术馆的《太湖鹅群》,我们馆的《鲁迅故乡》、《硕果》,新加坡美术馆的《熊猫》等,都是难得一见的,这次能够齐聚一堂,非常不容易。在国内的巡展之后,我们也在考虑国际巡展。
《美术周刊》:上海美术馆现在的典藏条件如何?这批作品是否会在馆里设立吴冠中展厅?
李磊:我们的典藏条件已经完全达到了恒温恒湿,气喷灭火。馆内现有的上万件藏品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我们正在讨论设立吴冠中常设展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想今年7月会在三楼设专区展示,大约300平米,常设展出的作品20件左右,包括文献和出版物。
《美术周刊》: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近年的热点话题,“我负丹青”在春节期间举办,展期一个月,在公共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李磊:这是我们开年最重要的大展,我们期待把这样一些理念告诉公众:吴冠中先生有一种爱国爱人民和爱艺术的情操,他的作品是捐给国家、捐给人民大众的。其次,我们要告诉公众什么是美——展览作品是美的,崭新的展览布局是美的,配套的大画册和口袋书也是美的。另外,在对吴冠中作品的阐释上,我们还特别印制了一批给中小学生的印刷品,把现实风景图片和吴冠中的作品做对比,让他们学会从现实的实景中发现经过艺术整理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体会吴先生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我们还印制了5000份宣传册,发到我们的学校网络和社区网络,通过普及教育吸引公众和学生走进美术馆。
《美术周刊》:您会用哪些关键词来描述现在的上海美术馆?
李磊:多元,经典,历史, 创新。 所谓多元,上海美术馆作为上海市政府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了综合性的美术服务任务,它不可能成为风格化的美术馆,必须包容和采纳各种艺术样式和风格。我们的风格,就是兼收并蓄。 所谓经典,我希望在多元的前提下,推出的展览是具有示范性的,是研究型的展览,比如现在的吴冠中大展,以及之前推出的方增先、俞云阶等人的展览,这些人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所谓历史,是指在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一些文化流派,比如海上新水墨。这是中国画在创新和探索方面做出整体系列的呈现,是对美术史的重新研究。目前我们已有一个完整梳理上海各种画派的计划。 所谓创新,上海双年展是典型代表。另外,对当代艺术中表现突出的艺术家,比如方力钧、周铁海、孙良、向京等,我们都推出了颇具规模的个展。在这个推动的过程中,我们也承受了一些压力,这也是创新之路必须承受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