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曾梵志访谈:很先锋 很文士 个展灵感来自"苏州园林"

时间:2009-04-30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广州日报

本次苏州个展展出的作品多为其新作:如太湖石系列、风景系列、天空系列。个展的主题“与谁同坐”,源于拙政园中的景点“与谁同坐轩”, 蕴含了许多园林意象。

0) this.style.zoom=zoom+"%";'' alt=看详细信息 src="http://www.scart.com.cn/mxx/ascx/view.pic.aspx?vmapid=12&vid=6693&vshowtype=1&vsize=600" border=0>

从《面具》到《风景》系列的转变,显现了曾梵志在画法上的一贯创新。


 

0) this.style.zoom=zoom+"%";'' alt=看详细信息 src="http://www.scart.com.cn/mxx/ascx/view.pic.aspx?vmapid=12&vid=6694&vshowtype=1&vsize=600" border=0>

《无题》


 

0) this.style.zoom=zoom+"%";'' alt=看详细信息 src="http://www.scart.com.cn/mxx/ascx/view.pic.aspx?vmapid=12&vid=6695&vshowtype=1&vsize=600" border=0>

这幅《无题》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画家创作时内心的安静,但画面里似乎隐藏着某种恐怖的感觉。

 

  2009年4月10日,曾梵志个展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个展以“与谁同坐”为主题。由于该场馆由贝聿铭设计,加上曾梵志的当代艺术品屡次拍卖出天价,本次个人主题展被广泛关注。个展集中展映了曾梵志《太湖石》和《风景》系列等多年尝试的抽象绘画作品,表现出作者在苏州园林中寻求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交融的历程。

  个展灵感

  来自苏州园林

  曾梵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很早就想在苏州做展览,我喜欢苏州的园林,经常去看,会很激动,情不自禁地把内心的冲动带到画里。我知道《风景》系列的灵感来源和苏州园林、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关系。比如石头,很美,是最早的抽象艺术。中国古人很早就在欣赏抽象艺术了。”

  曾梵志说:“庭院里的石头有抽象的审美。中古艺术家和文人对这些有感觉。我一直很喜欢传统文化,过去喜欢的程度和现在不一样。年轻时候看着高兴,但一转眼又被西方艺术吸引过去了。现在对传统艺术喜欢得一定要将它们搬回到家里。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传统文化开始影响我的创作。”

  为个展五赴苏州

  画面,是曾梵志了解世界的方式。他说,“苏州园林,在我的记忆中也是童年黑白的画面。我对江南印象的开始不是苏州,而是杭州。9岁那年,母亲带我去看西湖时还是小孩,觉得很好玩,印象最深的是西湖的桂花全都开了,那种气息给我印象很深。”

  曾梵志就是这样喜欢上江南的环境,之后几乎去过了所有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苏州博物馆馆长邀请他去那里做个展,对曾梵志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事。

  在苏州博物馆做展览,首先要去掉人物和有形象的东西,那些会破坏环境。苏州博物馆的空间比较小,但环境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尤其是蕴藏着古典园林之气。关于布展,曾梵志想到的还是“画面”,“策展方案我想好了,但不是落实在文字上的东西。我全部用想象看了一遍,我进去碰见谁了,第一件作品挂在哪里,朋友们观赏时的反应,第二面墙挂什么画……我带着负责布展的人看了一遍,用想象可以找到环境进入。”

  左右开弓的画家

  曾梵志向记者透露了他绘画的一些秘密。“我画画也是用画面构思,先是白布放在那里,再想最后完成的效果。我一定要看清楚它最后的样子再动笔。有时很清楚,有时模糊,画了一半还要修改。中国绘画讲究胸有成竹,而我不是,我的作品很偶然,有破坏性的、有些错误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又完整了,和中国水墨不一样,在创作手法上颠覆传统,但骨子里还是继承了很多传统文化。”

  曾梵志承认技术对创作的重要性,虽然很多先锋正在否定技术。“技巧非常重要,我整天想的就是把画画好,一直在研究每个大师的技术,一直在练习。技术是帮助你把能够想象的东西完美表达,这种技术是你创造的,不是模仿谁的。”

  曾梵志说,在筹备4月在苏州和纽约的两个个展的同时,他还是每天用左右手同时画画,不仅是油画,还有水彩铅笔画和铜版画。

  画抽象画

  是受文人启发

  谈到第一幅抽象风景画的创作,曾梵志说,“其实我画《面具》系列的时候也同时在画一些抽象的系列,只是还不成熟。2002年时,我受一件东西影响,画了这张画《无题》。那是一幅乱笔画就的抽象画,线条的韵律幻化成古乐的节奏,远看好似某种植物。”

  “那时候我在燕郊的工作室亲手种了一株紫藤,我观察它春夏秋冬的变化,我们在紫藤下喝茶、聊天,冬天就欣赏它的枯枝,我发现中国文人观察紫藤粗细线条的变化特别有意思。文人喜欢用线条来表达。受紫藤的启发,我画了这幅作品。也就是现在《风景》系列的第一张。从2002年到2009年,我用7年时间创作《风景》系列,从刚开始陌生的感觉和冲动,不知自己会画出什么,到现在你看到成熟的作品,中间过渡了许多不同的形态。我始终觉得2002年画的这一幅最纯粹,我舍不得卖掉。”

  曾梵志特别向记者推介了此次个展中的一幅《无题》画作,此作品长宽5米,画面四周漆黑,只有枯枝线条分割画面和色彩的明暗,画面远处的光亮传达给观者微妙的诱惑,很复杂(见上图)。曾梵志自己很满意这幅作品:“每个人对颜色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觉得绿色恐惧,有的人觉得紫色恐惧。蓝色则表现神秘或安静。我把颜色的层次变化,线条的粗细与节奏的变化当成抽象的东西去理解。西方人会理解为线条,中国人会想象成形状。

  例如文字,中国人的象形文字,在中国人看来似乎像一件东西,而西方人则看到线条带给他情绪的波动。”

  作者简历

  1964年生,武汉人。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

  其画作《面具系列1996 No.6》(见上图)曾在去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以天价7536万港元成交。该画作是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当时他刚结婚及搬往北京,画中人物虽戴着面具,却流露欢愉情绪。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宋庄坚守画家:为心中的艺术而执着坚守 下一篇:专访鲁虹:新媒介艺术是介入世界的新方式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