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6-06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来源:文汇报
最近有画家告诉记者,面对种种评奖、为了争取获奖,他的不少同行乱了方寸:擅长山水画的,为了评奖改画“主题人物”;小品画来得心应手的,为了引起评委“刮目”、“炫目”、“瞠目”,硬生生画起了2米高的“巨作”……这股“怪风”在每年数十个带有评奖性质的大大小小美展上“盘旋”,令人为艺术生态环境担忧。5月13日,吴冠中先生在本报“笔会”发表文章《话说美展的评选》,把画坛的这股浮躁之风揭露于公众面前。沪上一位艺术评论家谈起这种现象,称现在的流行正是“画家为评委削足适履”,画家心中的艺术坚持已经被各种评奖带来的现实利益湮没。这严重侵蚀着艺术的纯洁,损害着艺术灵感和画家天赋,长此以往,中国画坛好不容易开创出的繁荣景象可能会转为单调枯涩。 日前,记者就这一话题再次采访了吴冠中先生,老人在半个多小时中,对自己的观点作了更加详尽且尖锐的阐述。 惊!美展成“投机场” “真的如您文中所写的那么严重吗?”记者的提问打开了吴冠中先生的话匣子。渐次提高的语速和语调传递出这位90岁老画家的痛心:“当然!我曾长期担任各类全国性大型美展的评委,看到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作者为揣摩评奖标准及评委们的口味,在作品中抹杀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举例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过一次大型毛泽东画像展,作品出自全国各地的实力画家,都画得极认真、严谨。不料一位外宾看过,惊叹“这位作者”精力过人——他竟以为作品出自同一人之手。 一位担任过某省级青年美展多届评委的艺术家向记者透露,最近几年,他差不多每届都会看到那些画着大颗血滴的参展作品,虽然触目惊心,风格却如出一辙。“这是近年当代艺术中最时髦的一个形象,因为时髦,很多参展者就跟风,结果彻底失去了自己的风格。” 跟风的另一种表现是“故弄玄虚”,有些画家专画一些貌似艰深的画作,以赢取评委的注意和好感。参展者似乎都热心于画抽象画,或热衷于模仿凡高、野兽派的作品,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仅仅停留在模仿,并没有完全吃透“原版”大师艺术的精髓。 吴冠中先生回忆说,在他印象中,早年人们参加美术展览只是为了名誉——获奖,然后画作被美术馆收藏,便是最大的成功。时下的各大美展却已变成了艺术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的“竞技场”,或者说是“鲤鱼跳龙门”的“投机场”。 “参展者像是在参加一场大比之年的科举之搏,完全被功名左右。”吴冠中先生这样描述自己担任评委的一次经历:“在大批油画组成的评选廊里,我穿进穿出,挑选并记录优秀者,我感到作者们都在努力认真绘制。然而,揣摩,这两个字粘在每个送展者的心头,揣摩评委爱憎,揣摩题材是否出轨,揣摩领导喜好,揣摩有几个竞争对手。” 叹!被评委“逼”出怪招 在吴冠中先生看来,参展者这些“非常态”行为是被评委阵容和评委们欠公正的评选“逼”出来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评委足以决定一个画展得奖作品的水平,百花齐放的盛景有赖园丁乐于培植各式各样的苗。目前的各大美展,评委基本由有关机构指定,大都论资排辈,依据“名气”上任。 吴冠中先生说,这样的评委阵容里确实有“伯乐”。比如,1980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的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下便获得了评委们一致的赞扬,作品最初叫《我的父亲》,吴冠中建议去掉“我的”二字,其他评委和画家本人都同意。通过评委的慧眼被画坛认可的画家还有:1979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金奖的中国画《人民和总理》的作者周思聪、同年获奖的黑白木刻《主人》的作者徐匡、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的国画《玫瑰色回忆》的作者邢庆仁等,“但是,这些只是特殊例子”。 知情者透露,通常评委们的意见很难一致。他们要么一团和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争论激烈,缘于学术观,也缘于难以明言的利益关系,往往各有各的人事背景,各有各的“被照顾者”,而美术作品评选中感性的、个性的感觉评判,为各自的坚持提供了“足够的理由”。面对评委之种种,参展者的心平气和被打破,剑走偏锋亮出十八般武艺,有的揣摩评委口味,有的押题材,有的赶形式,有的以画面黑、尺寸大、形象呆傻为能事,有的盲目仿效往年的获奖作品等等,疲惫追赶中,被蒸发的是最宝贵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才情。 傻!你不可能讨好所有评委 这样的“评选”产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不少入选作品不如落选作品。前些年由陕西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美展落选作品集,汇集了许多优秀画作,受到业内专家与市场的高度肯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不过,对吴冠中先生尖锐的批评,上海画家施大畏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或许是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最终入选,但多数入选作品还是优秀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他举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获得者方增先的《母亲》为例,评价它是“新中国人物画的典范”。 对于参展者削尖脑袋想要讨好评委的行为,施大畏认为太愚蠢,他说,评委的口味太不一样了,就算讨好了这个评委,其他评委又该怎么办?“全国美展中国画组有20多个评委,难道参展者钻牛角尖揣摩出来的作品能面面俱到照顾所有评委的审美?”施大畏说,对参加评选的画家来说,“参与是一种锻炼”,好心态是艺术创作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