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2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蔡克振从艺六十年漆画作品邀请展》将于在广州美术学院 (昌岗路校区) 美术馆举行。展览除展出蔡克振教授数十年的漆画教学成果和作品外,还特别邀请75位(多数为全国美协或省美协会员)漆画作者参展。在蔡克振年漆画展开幕前夕,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与漆画结缘七十载
蔡克振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所学是油画专业。“上个世纪60年代初,越南政府在中国办了一场漆画展,一下子轰动了当时的美术界——漆作为一种创作语言竟然可以如此多姿。画展同样惊动了周恩来总理,也改变了我的一生。周总理认为漆画作为一门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决不能在中国失传,于是派遣数位留学生到越南学习现代漆画艺术,我便是其中之一。”
蔡克振在越南胡志明市美术学院学习、研究漆画。三年的时间,让蔡克振深深地感受到了越南漆画里的战斗精神。蔡克振说,“当年因为战争,我只能住在乡村,跟农民在一起,但彼此情谊很好,越南民间很喜欢漆画。尽管只有一半时间专业学习,一半时间生产,但这足以影响了我以后的艺术生涯。”
漆画有2000年历史
记者:从艺60年,本次漆画展备受美术界关注,能谈谈漆画为什么能作为一种艺术独成一体吗?
蔡克振:近年来,我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逸夫学院和广州美院中国画系担任了漆画艺术讲座和教学,在和师生们的交谈中,使我更加确认这一理念:漆画应属于美术学科,漆画是真正意义的中国画!
自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朱漆木碗的发现,将我国漆的运用上溯至七千年。从商代、西周时期出土的漆画残片上还可以看到具有生活气息的漆画,《韩非子》“为周公画荚”中描述的漆画,能在特定光线下,尽成龙蛇车马万物之状,证明古代漆工已谙熟漆性和绘画技法,漆画虽依附于特定器物,但已具有神秘蕴蓄、层次丰富的独到的表观魅力。但是,在北宋以后才兴起的纸本卷轴水墨画,明、清以后更以文人墨客的笔墨游戏为主体的水墨画,竟然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名片和代表,或无病呻吟、自作多情和对中国社会漠不关心的艺术取向,至今还在影响着现代的中青年画家。当今,很难相信仅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画”能够对世界主流美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克振(1931—)广东中山人。擅长漆画。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55年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1963年至1966年在越南河内美术学院研究漆画。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教导主任,广州美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国漆画研究会副会长。漆画作品《百合花》、《芦花鸡》、《报春》等分别为中国美术馆、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等收藏。大型漆壁画《葵乡》安装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出版有《蔡克振漆画选》,参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器卷》编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