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黄铁山画出中国人自己的水彩画

时间:2009-07-16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长沙晚报

 《金色伴晚秋》

  《非洲西海岸》

  《暮归》

  黄铁山

  “我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水彩画推向世界,之前已有不少中国水彩画家到外国展出作品,现在要吸引外国水彩画家到中国展出作品。”70岁的黄铁山目前正在组织中国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筹办“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水彩画展,“时间大约在明年四五月份,主要是借上海世博会的东风展示中国水彩画的世界影响。”

  黄铁山现任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他13岁开始学画,14岁考入湖南艺术学校,跟随王正德学习水彩画(王正德是吴冠中的同班同学),20岁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黄铁山的水彩画既有温婉细腻之作,又不乏壮美大气之作,享誉国内外。昨日,记者在黄老家里采访,他正为拿出自己的哪幅作品参加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联、市文化局、长沙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长沙画院、长沙晚报楚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长沙简牍博物馆共同承办的“新中国湖湘书画艺术成就回顾展”而犹豫。

  1不能忘却的两幅经典画作

  《金色伴晚秋》和《暮归》是黄铁山的经典画作,《金色伴晚秋》被《中国美术50年》收录,曾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画中一位穿着破旧衣服的老人正在低头仔细地挑选自己的金黄稻谷中的稗子。黄老创作这幅作品时是1984年。黄老向记者讲述了这幅作品产生的背景。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农村搞了10多年中心工作,对农民生活状态有所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概1980年至1981年间,我到湘西考察民间美术,在那里偶然看到一个场景:在太阳下山的时候,一个五保户老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晒一地的谷子,她正低着头拣谷子,她拣得那么认真,旁边几只鸡啄食她的谷子她都没在意。这个画面正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农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得到的也许只是一个有限的丰收,但这个饱经风霜的五保户老人已能有饭吃了,已能过上一个金色的晚年了。如果是在过去,她自己吃饭可能都成问题,哪有谷子给那几只鸡啄食的机会呢?”不过,在创作时,黄铁山将几只鸡艺术地换成了几只小麻雀。

  《暮归》被收录在《新中国美术50年》里。那是黄老到西藏采风后创作的,“我在西藏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变幻,在那种天高地大的自然环境里,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很渺小。”《暮归》表现的正是西藏大自然天气瞬息万变、晴雨交错的情境,以及当地人在自然的磨练下体现出来的一种强悍的力量,画中的人物具有一种悲壮美。

  2一个转变和一个理想

  水彩画18世纪成为具有世界性的独立画种,19世纪末由留学欧美的一批画家引进到中国,一段时间里,水彩画在中国是一种很边缘的画种。“水彩画传到中国有150多年了,是一种舶来画种。我的理想是要画出中国人自己的水彩画,把西洋和中国元素糅合起来,中国的水彩画要有油画的表现力,同时还要有中国画的意境,有自己的审美趣味。”黄铁山说,“水彩画在中国应该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它同中国画一样用水、用毛笔,背靠中国画这座大山,水彩画应该在中国开拓出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在艺术创作中,黄铁山特地提到了自己艺术风格具有转折性变化的作品《非洲西海岸》。1988年,黄铁山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到非洲参观,非洲那片神奇的土地激发了他对艺术审美的新突破。“这幅作品打破了水彩画一般只画小风景的模式,大胆描绘大海的壮阔,我觉得这时的自己真正从习作状态进入了创作状态,我的作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彩画,而包容了自己对大自然、对大社会的大印象。如果说以前的作品是一首首轻音乐,这以后的作品已具有交响乐的厚重感。这幅作品在1990年中国水彩画大展赛中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黄老一边说一边拿出了自己刚刚创作完成的、有着同样风格的《青藏高原》,站在这幅作品前,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3“我不喜欢曾轶可”

  70岁的黄铁山精神非常好,除去艺术家的外衣,他是一位十分健谈而可爱的老人。“我喜欢跟年轻人聊天,跟他们交流会让自己年轻。”黄铁山经常去参加一些年轻画家的展览,“以我们的经验给他们提点建议是我们老一辈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这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同时,我们自己也能通过年轻人的艺术思想了解更开阔的世界。”

  黄老现在每天都作画,有时候一画就是一天。除了画画,他也喜欢看时下火爆的“快乐女声”,他明确表示不喜欢曾轶可,他的道理很简单:“就像美术一样,美术也强调个性,但首先还是要有艺术的基本功,有些人排斥艺术的基本技术和起码的审美原则,单纯地追求个性,我是不赞同的,艺术的个性应该建立在扎实的艺术基础之上。”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画家李伟:心迹坦然路自遥 翰墨清馨情方深 下一篇:忆启功先生:永远留在心头的音容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