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梁晓声:论崔自默和他的画

时间:2009-07-22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 : 人民网


作品《君子慎独》70x90cm 2007年


  我视自默为乃弟——因他的勤奋好学;因他对世态和艺术现象的独立见解;因他极其活跃而又往往一针见血的思想能动力;因他的充满朝气;因他对他的绘画专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还因他和我的一样是一个性情中人。


  总而言之,我喜欢他就是了。


  那么,我的这一篇文字,简直就不可能不带有友好的色彩。


  但我对于论人论艺,又毕竟是有原则的。所以我要求自己这一篇文字,原则第一,友情第二。


  自默在我的心目中是才子。


  当下才子也多。


  但我誉自默为才子,非取悦也。


  想想吧,他这个人,本科攻读工科自动化控制;待到读研究生,是计算机数理分析;后来读博士学位,居然是艺术学专业,导师是,于是中国多了一位艺术学博士。


  综观他的学历轨迹,令我每每不禁地联想到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哪儿跟哪儿呢?”


  我坦率承认,起初我也只不过将他看成一个曲线求得最高学位的人罢了。


  我有一天夜里失眠,将自默赠我的《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翻出来读。


  失眠之夜,乃是读友人书的好时候。该书是自默的博士论文。先生在序中评他的论文为“一朵不染之莲”。


  我之读书,一向全然不受别人的影响。


  是夜那一读,竟难于释卷了。我大惊异的是——一个本科和研究生是理工科的人,何以会有那等良好的修辞素养呢?


  自默的论文,不禁使我理想到了“五四“之后的一批才俊,比如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庐山森林植物园的胡先骕吧——他本是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植物分类学博士学位的人,归国后始终从事的也是植物学专研,但却同时是一位热爱古诗词的诗人,一生作诗作词甚多,并与胡适展开过一场诗的争论。文化史上称为“二胡之战”……

 胡适自然是倡导白话诗、指斥古诗为“枷锁镣铐”的;胡先骕便以二万三千余字的《评尝试集》公开不客气地批驳胡适的偏激……

  现而今,学理工的莘莘学子之中,是少有当年胡先骕那一等的才俊了。作为文人,我每思忖,倘蒙一位“理工人士“不客气而又特文学地狠批一通,亦一幸事也。不客气地批判在当下已是蔚然成风,然那批判又文彩四溢者,几人能做到呢?


  正因为每有如上的感慨,我读了自默的《为道日损》,几近于如获至宝。


  在美术界和书法界,其实不乏能诗能文者。已故的大画家大书法家,几乎人人具有一等的诗文才情。然像自默这么年轻的美术界人士,又尤其他从本科到研究生的理工学历而论,凤毛麟角矣。


  但即使我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却也不过以为他便是一个美术史方面的研究型人才而已,大约是作不了画的。不料,他竟有一批又一批的画作问世了。在不久前,我还参加了他举办的一个荷花画展。


  自默在绘画方面日新月异的长足进步,以及所充分显示的潜质和才情,令我目瞪口呆。自然,我所欣赏到的,只不过是他笔下很多幅画作的很小一部分而已。他还有很多画,不视为作品,只说是“习画过程”。


  而我对自默肯于如此不吝纸墨地大量实践过程,是很钦佩的。


  绘画比之于诗文,那过程是更为重要的。


  具体说到自默的画,比如他以《荷?和》为主题举办的画展,在我看来,也是才情的可喜可贺的 体现。


  当时有记者问我,对那主题有什么感想。


  我回答道:“我是来赏画的,不是来赏主题的。”


  我的意思是,画首先是画;正如雕塑首先是雕塑,诗和小说是诗和小说。好的主题,无疑会使艺术更好,但水准很差的艺术,却断无法仅仅靠了主题的好而似乎便好了。


  自默笔下的荷,皆大写意画法。


  我赏大写意之国画,一向首先着眼于气质。


  大写意之“意”,胸无自信,那是会只现艺相而无意象的。


  艺相只是经验的问题、技法的问题。


  凡涉艺之事,乏经验、乏技法,自然是不成的。


  但是,窃以为国画之大写意画法,非仅凭经验和技法所能高标的。


  胸臆转化为画意,才是水准。


  胸臆是什么?主观而已。


  在大写意画法中,主观乃是对画艺的悟性的体现。


  故我赏大写意画,必希望看到尺幅之外去,看到画者的精神气质里去。甚至,看到骨头里去。


  自默那画展的主题是“荷?和”,而我看到的却分明是自默那昂奋着的进取不止的胸臆。


  荷是柔雅之花。


  自默笔下之荷,特阳刚也、特风骨也。


  那是他之主观的荷,个性的荷,那是他自己的写照。


  我觉得我看到骨头里去了,于是满足。


  至于技法,我实属于门外汉,不敢充内行而妄加评说,令真内行见笑……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祝自默上下求索,更有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杨休:艺术品投资发展空间巨大 下一篇:盛 葳: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