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时期。流传至今的东汉赵一文章《非草书》,让我们能够了解到书法艺术在那时诞生的情形。赵一在文中描述,张芝及一班弟子对文字书写互相仿效和反复琢磨,以至于“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这四句话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张芝等人沉浸于创造书法艺术的热情。赵一将此比喻为东施效颦,不理解,讽剌这种现象。其实,张芝及一班弟子的书写现象,就如我们今天书法创作一样,他们在开始追求文字书写的审美价值。这标志着书法的诞生。赵一的论述正好说明:书法历史就从这时开始了。今天的评论者说,赵一对书法的立场无疑是反艺术的,但在当时,带着审美目的、具有欣赏价值的书法艺术创造,实在是一种史上未曾见过的文字书写现象。
www.dfshw.com)A9J;I;E"I%]9g)t2e ~w
www.dfshw.com0k+^A.c^Y&H2R.Sw
张芝当时“忘其疲劳” 去研究书写的,不仅是许多文化人已经认同掌握的章草写法。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张芝在精于章草的同时,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章草写法,改为上下牵连的今草新写法。草书的创造出现,完全脱离文字的实用价值,是典型的艺术意义上的书法创制。东汉建于公元25年,张芝生年不详,卒于192年,因而说,书法历史约有2000年。
www.dfshw.com5BE3b)H Dgd
www.dfshw.comd+\P n7p:g6yw
考古中发现在书法艺术诞生以前的隶书碑刻、篆书钟鼎、甲骨文字等,在今天来说,它们是文物价值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将这些古汉字创作成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前提。今天的隶书、篆书、甲骨文书写,是书法家用书法工具赋之以审美欣赏价值的书法艺术创作。
www.dfshw.com|1oo;k5o*o.Ww
www.dfshw.comS3RAb)a l9k4dw
当前,学术界对书法历史界定模糊的原因,是没有清晣区别文字历史和书法历史在慨念上的本质不同。一些善于篆、隶、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书法家,没有直面古文字文物的非艺术性与古文字的书法艺术再创造的关系。某学术报告说:“汉与汉以前少有名家,多是普通的士吏与低贱的工匠。汉以后书法作品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其实,所说的“汉与汉以前” ,并非“少有名家”, 而是文字仍未过渡进入到书法艺术的历史时期。
www.dfshw.comrf%B''|E[_4Mf
www.dfshw.com}??h3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