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关广富:不用丰富的色彩难以表现时代精神的特质

时间:2010-01-19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湖北省老领导、当代名画家关广富接受新华网专访

 

湖北省老领导、当代名画家关广富。肖进安 摄

    新华网武汉1月13日电(肖进安 谢新 方媛)1月8日上午,湖北省老领导、当代名画家关广富在个人画室,就最近展出的《写意神农架》组画的创作缘起、个人绘画风格、绘画理念等话题接受了新华网的独家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实录:

关广富接受新华网湖北频道主持人谢新专访。肖进安 摄

    我对神农架这块土地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缘

    新华网:我们看了《写意神农架》画展,感到很震撼。画展很成功,向您表示祝贺。

    关广富:我是半路出家,没学过画,我的画还在探索发展之中。

    新华网:您曾先后五次到神农架,您在《写意神农架》画集前言中提到了巴东垭的石林云霭、金猴岭的林泉飞瀑、板壁崖的奇松怪石、大九湖的宁静野趣、神农顶的落日余晖、红坪画廊的移步换景、高山杜鹃的灿若云霞以及千年冷杉的古风尚存。您创作《写意神农架》组画是因为这些独特的元素特别适合您的画风,还是对神农架的特殊情感?您的组画主要想表达一种什么主题?

    关广富:做任何一件大的事情,都有它的缘由,包含了我对它的热爱。我五次到神农架,前四次是在工作期间。神农架作为华中第一峰、荆楚大地的一页肺,很奇特。它是一块没有污染的净土,绿色宝库。中央对它也很重视,我在省委工作期间,当时不少中央领导都去考察过。我前四次也是工作考察。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省委曾先后对神农架作过四次重大决策,都是关系到神农架的保护和发展。我对这块土地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缘,这块土地太值得珍爱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画它,首先是工作情缘。回过头来再看,我对神农架的认识,和我画神农架的理念,就是多一点绿色,少一点污染。

    那时我到神农架调研,看到的景象是海拔800米以上,到处都是砍倒的树木,没有运出去,路修到哪,树砍到哪,很是叫人心痛。省委决策,向中央争取减少国家砍伐调拔木材的任务,林业工人转向多种经营,这是一条措施,解决砍树问题。但是国家指标减了,老百姓要烧柴,还是要砍。通过调研,也是充分发挥神农架山高溪水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小水电,老百姓有了电,生活得到改善,柴也烧的少了。在神农架建水电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第三条,建立一个小型的示范林场,多栽少伐,引导人们多种树。第四是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当时的小林区和林业局并存,各自为政,经常因工作发生摩擦,有鉴于此,省委决定理顺关系,设立了保护区,专司保护职能,同时保留林业局,规范其职能。它们接受林区党委统一领导。

    回过头来看,当时这四条措施是走了一条绿色保护之路,是切切实实的路,这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当时没有提出要在那个地方搞GDP,要小小工厂到处开花,没这么干。

    退休后,神农架一直让我魂牵梦萦,总在想如何保护得更好,总想为神农架做点事。这是一段难舍的工作情缘。

    96年,我那时在人大工作,神农架人大的负责同志要我为《神农架志》作序,我再次强调了神农架的生态意义,那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指出,在重视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要重视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为此我想到,现在有的地方搞旅游开发,开发到哪,污染到哪,不是为了保护而开发,是为了GDP而开发,这样的开发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想通过宣传神农架,引起人们对生态文化的思考。通过画神农架,我试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人类向何处去,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才能和谐?人类如何关照自然,关怀生命才能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

大九湖高山草甸。肖进安 摄

    神农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

    新华网:据说为了创作《写意神农架》,您在神农架待了整整半个月,一口气完成写生一百多幅。能不能介绍一些当时的情况?

    关广富:第五次到神农架,也就是2008年的夏天,那是我画了十多年的画以后。呆了半个月,原来看过的,这次又去看了,旧地重游,格外亲切。尤其是大九湖,我向往已久,前四次未能成行。其中有一次,我们走到板壁岩的时候,前方道路塌方又回来了。这次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才如愿。因为总是道路不通,下雨前面就封路了,来来回回一直在等,等有一个好天气。我们那天出发的时候还是阴天的,我们就赶着去了,回来的时候,漫山都是雾,暴雨就来了。领略了大九湖的神奇,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过去我们观念落后,那里面本来是高山湿地,不管是国内,还是世界都是很少有的,却排水造田,种起了庄稼和蔬菜。我跑了30多个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这样好的湿地。我们去的时候刚刚进行调整,还有种高山蔬菜的痕迹。现在听说大九湖高山湿地作为保护区专门保护起来了,我感到非常高兴。那里就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让它变成动植物的乐园,变成人们向往的一个乐园。

    回来后,我借助一些资料,再加上我惯常的思路和方法,就是我自己领悟的“心象写生、意象作画、浓墨重彩、无法之法”,用一年多的时间创作了200多幅作品,在《国画家报》发表了20幅,选了146幅出版了一本画集。精选99幅办了这个《写意神农架》的展览。我这次宣传神农架是三套锣鼓一起打。是工作情感与艺术情感的产物,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敬畏自然。我以为神农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就是一个“绿”字。因此我呼吁社会多点绿色,少点污染!

关广富作品:福地(大九湖之二)。

    不用鸿篇巨制不足以表达神农架的壮美、博大和神奇

    新华网:在您的《写意神农架》画展作品中,丈二巨幅有9幅之多。一般人不愿意选择丈二巨幅作画,作为一位78岁的老人,您怎么会选择这种丈二巨幅来创作神农架的题材的?

    关广富:为什么我要用丈二甚至丈六对裁的大幅来描绘神农架呢?我以为不用鸿篇巨制不足以表达神农架的壮美、博大和神奇,不足以表达我对神农架的执着情感。这些大幅作品所表现的都是神农架的重要景观,充分表现它,歌颂它,希望引起人们的共鸣。

    过去,在领导工作岗位上,指挥千军万马,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工作局面,锻炼了我驾驭宏观,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现在,我把它用到创作上,一样需要谋篇布局,一样需要成竹在胸,一样需要敢于挑战困难,果敢坚决,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方方面面。应该说以往做领导工作所需要的某些特质在艺术创作上再一次地得到发挥。

    画大幅作品,对我一个78岁老人来说是体力的挑战、也是心智的挑战。所欣喜地是我克服了这些困难,经受住了挑战。反过头来再创作小幅面作品更显得游刃有余,轻松自在。

关广富作品:客从何处来(野人传说)

    每张画都用了心思,每张画都用了笔墨

    新华网:这次“写意神农架”主题画展一共展出了99幅作品,您觉得最得意的有哪几幅作品?

    关广富:展出的这些作品谈不上得意,但我有一个总体的考虑。中华民族农耕文明肇始于炎帝神农,因此我画了一组神农百草,来缅怀这位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神农架的高山药材如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等至今还在为人类服务。神农之光,文明薪火,连绵不绝。红坪画廊,风景秀美,移步换景,不用组画难以表现其万一。神农架的珍稀动物如金丝猴、白熊等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遗产。还有传说中的野人,我以前采访过目击证人,也画了,尽管画的不是很生动。作品名字叫《客从何处来》,实际要问的是人类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高山杜鹃、冷杉等也都是珍稀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了亿万年,神农架为人类保存了这些物种的基因,保存了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在自然面前不是很渺小吗?

    神农奇石我也画了,赏石丰富了当代人的情感生活,我不能不歌颂自然之伟力,岁月之造化。至于板壁崖、风景垭等美景,见证的是沧海桑田,我们品读它,至少能给人以启迪:青山不老,大美无言。这对日益浮躁的世风也是最好的劝诫。

    我以前工作期间到神农架调研,考察过植物的分类和某些珍稀植物群络的分布。例如,被誉为活化石的鸽子花----珙桐,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都有,生命力极其旺盛,人类社会很难做到这一点。人类与自然,此消彼长,过度掠夺自然最终将受到惩罚。现在城市建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高楼林立,高架桥一座连一座,车水马龙,表面看似经济发达了,但生活幸福了吗?过多的建筑不仅挤占了生活空间,也挤占了精神空间。人们生活环境遭到污染,疾病流行,健康水平下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言犹在耳啊。

    这些画谈不上满意和得意,但是每张画我都用了心思,每张画都用了笔墨,每张画都反映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画面。这些画里面有的感觉好一点,有的感觉还不足,但是我个人从来不得意,也从来不气馁。如果我没有这个性格,从来不得意,骄傲了,我就没有今天。如果我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没有今天。我这一生就是奋斗,工作奋斗、学习奋斗。

    当过省委书记的人,第一位的是思想、理念,是观念,第二位才是怎么画。这是我和其他画家不同的,我没有学过画,我没有他们那么多的技巧,但是我先有思想,然后再画。

关广富创作《写意神农架》组画工作照。戴忠益 摄

    60岁时尘封已久的愿望终得破茧而出    

    新华网:从儿时起,您就对绘画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真正开始绘画创作是从退休后开始的。请您介绍一下您涉足画坛的奇迹以及巨大创作热情的动力是什么?

    关广富:如果要谈到我的创作热情从哪里来?我想有三个方面。一是源于我参加革命时就曾经追求过,至今还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三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切。

    我小时就喜欢画画,故乡白山黑水、四季分明的景色,从小在心里烙下深刻的烙印。但那时祖国还在受难,故乡在日寇铁蹄下呻吟,那是一段悲痛的记忆。沦陷的屈辱,亡国奴的滋味,永远化作了我以后学习、工作以及创作绘画的动力。直到60岁时,尘封已久的愿望终得破茧而出。我开始尝试着圆一个儿时的梦。

    退休了没有工作岗位,怎么办呢,自己创造一个工作岗位,就是画画。离休并不意味着就是休息,我为自己创造一个永不离休的岗位——研习绘画。创作是我工作的继续,绘画是我生命的延续。我不仅是用笔墨纸砚在画,而且是用“心”在画,画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我在离开领导岗位时,中组部拍了个1分钟的短片,要我讲几句话,我说:“我的人生格言就是奋斗。工作是奋斗,学习也是奋斗;在工作岗位要奋斗,退下来还要奋斗……”我表态说退休后,一方面要读书学习,总结自己;另一方面要写字画画,探索晚年生活。现在算来,退休后我写了一本《通史览要》,与刘纲纪先生合作出版了一本关于绘画理论和心得的书《割不断的情缘》,出了两本画集,加上以前在工作岗位上时出版的五本书和一本画集,在每一个阶段都为自己也为社会留下了一点“痕迹”,也算是对我工作和学习以及绘画的阶段性总结。离休9个年头,每天读书画画,过得很充实愉快。

    办画展,也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形式。很多老同志都去观看了画展,对我鼓舞很大,我还要画下去,画集也还要继续出。有人劝我不要太拼命,一站几个钟头,何苦呢。而我却觉得其乐无穷,我说是为了“画着玩”,画画对于我个人来说没有功利性,只想多奉献一点真善美给社会。

关广富在神农架写生。戴忠益 摄 

    没有灵魂的画家称不上是一个好画家

    新华网:您绘画是自学还是有高人指点,您的画风受谁的影响更大?

    关广富:“转益多师是吾师”,生活是我的老师,兴趣爱好是我的老师,勤奋也是我的老师,不断学习创新则是我的动力。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有几位湖北的画家朋友对我产生过一定影响。周韶华的大气,冯今松的灵秀,汤文选的老辣霸气都是我所推崇的。美学家刘纲纪,文艺理论家陈池瑜两位教授热情评介我的作品,帮助我看清自己发展方向,获益匪浅。此外,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牦牛,我都认真研习过。徐悲鸿画马,融进了西画透视的方法,很讲究阴阳面,他画出的马是立体的,结构很准确,有体量感。我在研习时注意融入自己的笔法,有所取舍减省,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看了我画的马,评价说:“画马简略如此有如神来之笔。”我学习吴作人的牛,也一改站立静止的造型,喜欢画奔牛,体现牦牛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气势。

    新华网:在美学研究方面您有很深的造诣,美学理论的研究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关广富:对于美学理论我谈不上造诣,但绘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是唯物主义者,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绘画是流,生活才是源。在绘画形式上,主张老百姓喜闻乐见。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果不是在工作生活中对神农架积累了那么多的情感因素,哪能有创作冲动和表现内容呢?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是我坚持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我的整个画画历程也好,还是这次神农架组画创作也好,我坚信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创作是流,生活是源,这里永恒的。有人问我,您为什么这么搞,怎么这么画,我说我行我素。我不是独门独派,马克思美学的世界观就讲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什么是源,什么是流,生活是源,创作是流。生活之树永远是常青的,而创作不是,有变化、有创新才能保持常青。我坚信这一条,这一条毫不动摇。这不是学理论就能得到的,是我经过实践得到的。所以马克思美学的观点我感到格外亲切,非常亲切。对职业画家而言,在技巧和规范的训练方面,我不如他们。但一个画家必须有思想,这是我的长处。没有灵魂的画家,他画得再好,也称不上是一个好画家。

关广富作品:春到香溪源。

    消极颓废的情绪与我无缘

    新华网:有人对您的绘画风格进行总结说,您的绘画形式是彩墨意象,作品仿佛是一首色彩交响曲。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彩墨意象到底是一种什么绘画形式,有些什么特点,您是怎么选择这种形式作为自己的绘画风格的?

    关广富:当今时代,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东西文化激烈碰撞。我们既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也不能妄自菲薄,搞民族虚无主义。对外国的东西,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进吸收,为我所用才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中国画,我欣赏它的韵味、意境以及丰富线条所呈现的节奏感。但并不赞成它在用色上的单调与保守。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多彩多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意气风发焕然一新。不用丰富的色彩很难表现时代精神的特质。我的画都很阳光,色彩丰富,看不到有些画的霉气、晦气那种东西。

    我的创作吸取了两方面的理论营养。一是西方印象主义画派理论,二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印象主义,强调光线的作用,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时间的不同,以及环境的影响,表现对象发生细微而丰富的变化。印象派画家如莫奈等人,抓住霎那间的感觉印象加以表现。这些对我都有影响。但印象派画家关注于视觉感受形式上,而忽略了内容和主题。

    中国古代画论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是如何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在绘画过程中的运用。我前面谈到自己的创作心得:“心象写生,意象作画,浓墨重彩,无法之法。”在这里,“意象”指的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融合。

    黑格尔也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所说美的本质还是要表现“理念”的,至于“感性显现”则强调了个体主观感受的差异性。因此,我所使用的创作材料还是传统的笔墨纸砚、传统的丹青颜料。现在什么都讲中国材料么?我用毛笔,墨、宣纸,都是中国的材料,再加上水,都是中国的。

    上面提到的“无法之法”,主张的是融汇中外古今之法,继承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采用了水彩墨三元对撞,冲和妙用,以及传统绘画中没骨画的的一些技巧,选择了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表现形式。我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也是明确而丰富的:即礼赞生命,讴歌自然,颂扬真善美,弘扬时代精神,抒发当代中国人应有的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豪迈之情。消极颓废的情绪与我无缘。

关广富作品:红坪秀色之三。

    把中国画画成西画的色彩

    新华网:冯今松评价您的作品说,您的画如长虹横天,赤橙黄绿青蓝紫,如大地铺彩,山河锦绣分外明。完全是见所未见的新路数、新风貌。您怎么看待他的评价?

    关广富:我在湖北工作生活了六十多年,楚山汉水,尽在胸臆间,非浓墨重彩不能表达我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借印象派的创作手法表现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当代人文情怀,走中外融合,古今相承,推陈出新的创作之路。

    这得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先生的认同,他评价说,我的意象彩墨绘画,有强烈的东方意象艺术的特征,我的作品是既不同于印象主义,也不同于西方抽象绘画,而是蕴含中国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的意象绘画。我使用的色彩,也是一种东方之意象色彩。他还说,我重视中国绘画传统精神,但又不为其所局限,我的作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画面形象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是一种艺术意象的审美创造。作品中抽象大色块的运用和强烈的彩墨效果,使我的绘画艺术既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韵味,又具有强烈的当代艺术特征。

    这个用通俗的话来讲, 我所探索的路子就是要发挥中国国画的优势,借鉴西画的色彩。我们国画里,传统偏于保守,色调比较暗 。追溯中国国画的历史,国画除了宫廷画色彩比较丰富外,宫廷之外的画,留下来成名的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达官贵人,比如作了宰相的,做大事业的,退休以后就写字、画画,成了名。这种居少数,还有一种占多数,像八大山人等等,都是失意的文人,或者出家和尚。他们画的面比较窄,画一个人物就是一个人物,画一个花草就是一个花草,也没有大手笔、综合地表现的大场面、大主题。他们的心态比较暗,大多数是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创作的。达官贵人也是退休以后,没有荣光以后,他们的这种心态流露出来,造成我们中国国画一个不好的传统,就是色暗。这种传统至少不符合现代,不符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阳光灿烂这样一种主流态势。

    现在也还有人追求那种风格,我个人觉得不合时宜。但是中国国画的线条和墨彩、水相结合的碰撞,其韵味无穷,这也是中国传统作画的一个优点。西画刚才谈到莫奈以及其他的大家,就是色彩好,色彩明亮。18世纪文艺复新以后,一直到后来,西画一直不衰,它的彩色调符合现代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它的色彩好。我就是要把中国画成西画的色彩。我的画跟我的工作性格一样,我在工作岗位上也有那么一个心态,我喜欢走自己的路,要创新。

关广富作品:丰年好个秋。

    不能不关心人民的痛痒,关心国家的富强

    新华网:文怀沙老先生特别欣赏您创作的,具有民俗趣味、憨态可掬的老虎,说那是对时代的吉祥祝福,是不会伤害人民的老虎。虎年到了,虎年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关广富:虎年将至,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吉祥如意,虎虎生威,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新华网:您个人有什么样的期待?

    关广富:我个人今年除了继续画画以外,还要出一本画册。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不停笔。我还是那个方针,学习探索的方针。要做事、要思考,我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关心人民的痛痒,关心国家的富强。对于个人,我还是三句话,读书、学习;写字、画画;看病、养病。

    新华网:非常感谢关老,您的整个谈话很有感染力,我们深受启发,我们也祝愿您身体健康,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给我们的精神世界留下绚烂的一笔。谢谢您!

(责任编辑 余凌云)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于彭让杭州人一起见证艺术产生的全过程 图 下一篇:陈丹青:艺术家就是自恋家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