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宁日报

本报记者 赵京军
编者按 张如风先生是山西省洪洞县人,毕业于山西轻纺美院工艺美术系,师承潭兴渠、陆贤能、吴德文教授。现系中国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委员会委员,孔子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协会副秘书长、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美展一等奖获得者,擅长泼墨山水、彩墨花鸟、油画、水粉风景画,多年从事书画艺术研究与创作。注重写生,游历大江南北名山大川数万里;继承传统,汲取唐宋元明清诸代大家及近代大师张大千书画艺术之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探索中国画笔墨与西洋画光、色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中西合璧、墨彩交融的现代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将焦点透视法与散点透视法有机融合,将光、色技法与传统笔墨技法有机融合,将空间造型美与气韵意境美有机融合,既有西洋画的造型美,又有中国画的抽象意境美,是中西文化艺术有机融合的产物。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院及钓鱼台紫光阁收藏。近日,张先生在曲阜举办画展,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酷爱传统文化的张如风一直有一个心愿——有朝一日能在圣地曲阜举办一场个人画展。5月22日至27日,“走进齐鲁,走近孔子——《如风画展》”在曲阜市孔子美术馆成功举行,让张如风愿望成真。
我和曲阜有个缘
张如风说,“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曲阜的。”他认为书画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没有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作支撑,是不可能画好的。而学习、感受儒家文化的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曲阜。
张如风诚意十足。他甚至专门在曲阜国贸城租了50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自己的画室。用张如风的话说,他是准备在这里打持久战的。 “我每年大概要有3个月的时间是一门心思待在曲阜搞创作的,办画展只是我和曲阜缘分的一个开始。”
这次画展中,一幅名为 《柏颂千秋》的国画被张如风挂放在了展厅最醒目的位置。孔子美术馆江馆长说,这充分体现了张如风对曲阜的重视,对孔子的尊崇。为了创作这幅画,张如风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自称对儒家文化知之甚少的他为此没少做准备工作。那个时候,他天天走进 “三孔”,触摸千年风尘,感受人间沧桑。谈及创作意图,张如风说,他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技法表现以孔庙大成殿为主的历史自然景观,借以表现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意境。关于这幅画的命名还有一段小插曲。据说,在创作完这幅画后,张如风一直为如何给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而绞尽脑汁。当地书法家韩益先生看完他的画后,建议他以 “柏颂千秋”来命名,这既符合画面的主体内容,又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意境表现了出来。张如风拍手称是。
利用这次办画展的机会,张如风与济宁的书画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礼仪之邦的热情好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来到山东就特别亲切,感觉好像回到了家乡、遇到了故乡人一样。”有着北方汉子结实体魄的张如风,谈吐激昂,性情豁达,为人、做事透着一种江湖豪侠之气,这让他在济宁的书画圈里颇有人缘。
欧阳老的奖掖会激励我一生
上个月,张如风带着自己的作品专门回京拜访了欧阳中石、范曾、沈鹏等书画名家。欧阳老先生在了解了张如风在山东的创作情况后,风趣地对他说:“小张,我得尽地主之谊啊,我代表山东的父老乡亲和艺术圈感谢你对山东文化的宣传和研究。”详细观看张如风的作品之后,老先生评其作品“墨韵独具,意境旷远,气势非凡”,并鼓励他继续在中西绘画技艺的融合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除了在全国各地写生、办画展之外,张如风还身兼着中国画院副院长的职位,这让他有机会系统学习梳理中西方的绘画技艺并加以实践。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外出采风。近几年,他的足迹遍布西藏、新疆、杭州、云南、湖北、山东等地,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积累了众多的创作素材。
在继承传统汲取历代诸家精髓的基础上,张如风今古借鉴,中西结合,探索中国画笔墨与西洋绘画的光、色的运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彩墨交融的现代山水画艺术风格。他在作品中深入古人格辙,一种淋漓生动泼洒,极富气势的构图,酣畅多变的彩墨技法,交织辉映的流动线条,笔端茫茫万里之烟岚云霞,澎湃汹涌的松涛飞瀑,均给人以满面春风。不论是翠霞丹崖,灿烂如绮,还是江河决堤,波涛翻滚;不论是雨过天晴,泉清石润,还是鸣风游云,霞蒸雾霭,皆有咫尺千里,身临其境之感。这种诗情画意的交融,四时有变的气韵,是作者精神的物化,心灵的折射。“尽精微,致广大。”画面传达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自然境界,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意识融合,形成张如风独特的绘画格调。
从张如风的笔墨中,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他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创新求变的画家。此外,从他的作品中还能读出一种始终如一的存在,那就是内心的淡定祥和和素净质朴。淡淡的画风如行云流水,飘逸轻盈,在不经意中运用的彩墨泼洒,与传统的线条相映衬交织成一部有序的华章。“画品如人品”,这在异常浮躁的当今画坛显得殊为不易。
这是块风水宝地,把丰厚的文化变成商机才好
这次来曲阜举办画展,让张如风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并了解曲阜乃至济宁的文化状况。他在盛赞孔孟之乡这块风水宝地的同时,感慨这里的文化发现与文化资源是不对等的。
空闲时间,张如风在曲阜和济宁的其他几个县市区转了一圈,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孔孟之乡的文化艺术活动特别是会展活动实在太少了!张如风感叹说:“像曲阜这样具有独特感召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每天都有展览、演出活动才对。让全国各地的来拜谒孔子的人都能同时享受到具有孔子故里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这样不但能够表现曲阜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呢又让游客和本地的百姓体验到文化活动的层次性、多样性,“只有把文化展览活动常态化、多样化,才能达到既把文化氛围烘托起来,又能形成集聚效应,壮大孔子文化品牌的效果。”
现在全国都在做文化产业,曲阜的优势在哪里?济宁的优势在哪里?毫无疑问是孔子文化。但是如何做大做强孔子文化产业,曲阜和济宁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张如风认为,首要的是尽快把闲置的场馆利用起来,把活动开展起来。 “应该说济宁并不缺少场馆设施,你比如说孔子国际会展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孔子文化节后就基本没了用场,那么好的场馆闲置了多可惜啊!如果能够引进或者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策划组织人员,这样的状况会不会有所好转?”张如风这样设想。
济宁作为孔孟之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理应在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作为,张如风建议应该做到三个“结合”。即:第一,文化界业内人士上下左右的结合,文化需要交流,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交流的力度和广度;第二,上级政府、文化主管单位领导与下级政府、文化部门引导的结合;第三,实现文化项目与商业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商机。“只有做到三个‘结合’,济宁的文化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张如风对曲阜乃至济宁的文化寄予了深情与厚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