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访书画家郑碎孟“丹青自有才人出”

时间:2010-05-29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蔡元培在创立国立艺术院时曾对于艺术在人生命中的作用定言为以美育代宗教。中国自古对于艺术的态度是其对人的教化作用,中国画也因为儒家文化体现出温厚醇正和道家淡漫洒脱的特点。李唐的山水古卓劲拔,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峦仁静质厚,南宋马远,气质恬淡,晚明董其昌温润有气,这些古卷展现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的艺术渊源,也体现着传统画家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以美育代宗教”,是谈人的价值观的,我们谈画家作品,也常谈画家风骨。艺术家的个人性情和品格都对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画家在艺术的浸染中也逐渐有了美育熏陶下的人格魅力。

    郑碎孟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和堂哥都善丹青。他在极年幼时喜爱绘画,常常伏于案旁看祖父挥毫,六岁时开始学习传统绘画,最初临摹《芥子园画谱》,后来又一直跟随大他十八岁的堂哥郑中才先生研习画艺,郑中才也是国内著名的人物画家。郑碎孟先生从六岁时就开始将勤奋和悟性作为自己的绘画准则,曾经连续三十六小时习画不间断。绘画艺术在宋代达到顶峰,尤其在南宋迁都到临安后,臻于精致境界。山水育人,也辈出文人墨客,郑碎孟是浙江乐清人,他从出生就在这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承袭了乐清人务实朴拙的专研精神。

访书画家郑碎孟“丹青自有才人出”

峡江晨雾

访书画家郑碎孟“丹青自有才人出”

画家郑碎孟

    郑碎孟说四十年来他没有一天停过画笔。对传统的敬重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传统恰恰是沿袭千年的内在精神,这也符合郑碎孟先生外化的精神气质。

    初次见到郑碎孟的人都觉得他十分腼腆,言语不多。提到画作也十分谨慎,并没有对自己的每幅作品做过多的阐述,只是说功力又有些不同。问到对当代很多绘画的看法,郑碎孟先生一再不语,最后说“书画应该从传统中学到一定程度再变出来”。对于传统的这一态度在郑碎孟的生命中体现无疑。他绝不急于求成,从六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在少年时临摹李可染,唐伯虎;后来又分别用数年临摹石涛,傅抱石和张大千。在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后,师从姚治华教授(李可染先生弟子),又潜心学习黄宾虹,郑碎孟先生称其最爱的画家是李可染。

    我们明白要有自己的东西是很难得的,艺术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注定是孤独的,在茫茫中追寻古人又要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语言,他们的创新是深厚的。

武艺与画意

    郑碎孟先生不喜谈自己,展开他的《三峡全景图》,他说这里有一点像张大千,那里有一点像傅抱石,他自称是一个学生。至今求学不止,他遍访名师,得到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的欣赏,亲为他题词“郑碎孟书画展”。

    在三峡游轮上,郑碎孟常展示他的武艺,一跃腾空一点六米的武术动作让外国游客惊叹。他的祖父告诉他,如果你小时候将武练好,以后如果有人让你写大字你也不会怕。正是这样的启蒙和远瞻,使郑碎孟先生从五六岁开始习武。笑言他年少时想做侠客,所以练武尤精,为练轻功每日沙袋绑腿长跑长跳,青年时从三楼跃下,毫发未损。武术讲气的运用,力的收放,郑碎孟后来住在武当山上,每天在山林间习武,不是寻找笔与自然的和谐,也不为法与山水的契合,而是在寻找自我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武术在身体内的气与力的流动,郑碎孟在几年山林隐匿中慢慢感受到内在气韵与绘画气韵的融会贯通。

    早在南北朝齐梁年间,在《古画品录》中谢赫讲六法。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这一艺术准则一直有各派学者存疑,近现代的钱钟书在文论中将六法断为:“气韵,生动是也”。研究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为我们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品评提供了更丰富的见解。正是这样的争论丰富了画论,而历史中的画家也因此又丰富了绘画。没有定论的六法本身,足证气韵二字难解。讲书画,何谓气韵,境界仰止。郑碎孟像求索的学生一样慢慢而有耐心得努力去接近这一难题。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式,郑碎孟在谈书画时谈到气韵,谈武术亦然。

今人讲唐人喜做游侠,拿着剑到处走,所以称既游且侠。郑碎孟虽已过儿时侠客梦的年纪,依然在四处游,且携笔而游。他去过很多地方,体验过不同的情境,追寻先人的足迹。在黄山,在沙漠,在西湖,在新疆,在上海画外滩,在蒙古喝酒。诗人读过的诗使他成为这样的诗人,作家的独特小说观来自他读过的小说,如果要读懂郑碎孟的画,就要知道他去过的地域,见过的山水,才能了解他心中的山水。

    他在三峡住了十年,只为了画出心中的三峡山水。

    我们对真意的体验来自陶渊明,而郑碎孟的体验来自真实的山水。每天早晨,郑碎孟会在游轮上醒来,看到船窗外的景色,听到游轮的汽笛声,还有游人的喧闹。伴着两岸晨雾,郑碎孟会在游轮上散步,看游轮穿过重重山脉。之后的半天他会到岸上独自俯仰。每天在山水风貌中,意气淡定疏朗际信笔画下小稿,郑碎孟称其为“一笔画”,他画了成百上千张,焦墨与淡墨,天气与四时的变化,高度和角度的多元,磨磨茫茫,气在笔间转来转去。郑碎孟十年间跑遍三峡各处,每天如此,将小稿收集汇总,心中三峡蔚然成形。他用一年时间画出《三峡全景图》。

    《三峡全景图》长15米,宽0.6米,概括了三峡全貌,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山峦峡谷壮阔秀丽,长卷犹如长诗,气息悠长宏大。徐徐展开,澄天地山水于方寸。晕染山雾萦绕,山石垒立,非刮铁但厚实。峰峦起伏掩映,焦墨短皴点头。游船偶有穿行,留白一片。有几处云雾绕,有得张大千泼墨之感。焦墨处又有李派山水笔法,纯熟洒脱。掩卷或骋怀间,卧游意境,壮丽让人回味。此画在巡回展览后于零八年被重庆博物馆收藏。

    问起三峡十年的生活,他说“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但是后来非常喜欢。”在自然中的体验是郑碎孟生活的日常。他的内心有自然的情怀,就像游轮又一次穿过了重重山脉。

    提到现在在北京的生活,他用了“下山”一词,“以前感觉就像在山上学艺,现在下山来了。”陶渊明有首众人皆知的诗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有的人那儿,诗文没有存在书斋中,他们平静得生活在诗文里,他们的心境和行为没有远离,甚至他们本人都将这样的文学变成了画。

        何谓气韵,艺术家孜孜寻求的艺术道路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勤勉,人格塑造和追求境界的艺术自觉。

    郑碎孟先生小介

    浙江温州乐清人 1966年生人  七岁随堂兄学习国画

    1994年 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 姚治华教授山水画硕士研究生

    中国青年书法研究会研究员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际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青莲(李白)书画院副院长

    《深壑夕阳图》首届翰墨养生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金奖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王之鏻袁辉书画联展在保定举办 下一篇:郭庆祥: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 讲社会良知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