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10-06-07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王逸君
我曾在《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作品集》中,我见到过河北省书法家潘海涛获得一等奖的那幅作品,至今印象深刻。前不久,在沧州博物馆举行的“乡情·潘学聪、潘海涛书法展”上,我又领略了潘海涛的书法,其独具特色的书风引来众多观者驻足。 潘海涛,河北南皮人,199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5岁始,潘海涛即跟随身为教师并能写会画的父亲学书。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起床开始了日课。因家境不富裕,他大多时候都是用毛笔以水代墨在报纸、木板、方砖或父亲用过的备课本上写大字。他初临柳公权《玄秘塔》等唐楷,后习晋帖、魏碑,多年来,一直临池不辍,这些为他书法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潘海涛是幸运的,在书艺求索的道路上遇到了熊任望和黄绮两位先生。前辈们对他的谆谆教诲使他受益匪浅。 在河北大学就读期间,他拜熊任望先生为师。熊先生待人和蔼,但对学生要求甚严。潘海涛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勤奋努力、刻苦认真,几乎每到周末都会拿着习作请熊先生指导。熊先生特为潘海涛题写了一幅狂草诗作:“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写后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做人作书都该有此境界。”正是此言一直深深影响着潘海涛。如今,他虽已毕业十年了,并早已离开了保定,但还经常拿着作品回到河北大学请熊先生指导。 潘海涛毕业后,刚到石家庄参加工作,就去拜访了著名书法家黄绮先生。黄老先生对他临写的《兰亭序》很是欣赏,并给予了一些建议。之后,他在黄先生指导下临习了《爨宝子》、《龙门二十品》等名碑。由于受黄先生的影响,他对魏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坚定执著地努力寻找碑帖结合的新途径。 书法艺术的关键所在是旋律美、形体美、意境美三方面。潘海涛在不懈地探索笔墨语言的过程中,经常对前人的碑帖反复思考、研究。他对传统艺术既尊重又不盲目崇拜,既扎扎实实地学习传统的东西,又注重个性的张扬。他以“二王”为根基,又参以魏碑笔意,把传统的笔墨和自身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件精湛的书法作品,与乐章、舞蹈、辞章的旋律是异曲同工的。美的旋律,会使人沉醉而回味无穷。潘海涛作书以行草见长。他所书写的《李白诗送友人》,格调高古、气息清雅、韵致生动。此作通篇用笔迅捷、老辣,行气连贯,跌宕有致,笔势雄奇,结构自然。其笔锋天真罄露,恬淡清新,笔断意连,顾盼含情。其书风任情率意,遒健朴拙,苍郁沉雄。其笔墨浓淡、干湿、粗细、轻重得当,线条的流动疾徐有节:或似野马脱缰,肆意奔腾,或如枯藤挂崖,骨劲神苍,其生动性和跳跃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形成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书中抑扬顿挫的使转,波澜起伏的提按,令节奏韵律极为强烈。 海涛擅写大字。他运腕悬书,从容舒展,笔画沉着,变化巧妙,章法精熟,结气魄雄峻非凡。其笔势开张收缩自然,点画飞动,无拘束、窘迫之感。我们看他这里的大字楹联,用笔雄厚而飘逸,集刚劲姿媚于一身,金石气息浓郁,显示出书者强烈的个性。康有为曾评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血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观潘海涛书作,不难发现其 “魏碑精神”,并可窥见其运笔实源于柳公权、王羲之等楷、行诸帖之法,并巧融魏碑之妙,兼纳个人体悟。 纵观书史,刻意求新的书家何止万千,而真正得以开创新风的书家却是寥寥无几。又恰是由于这些少数的开创者成为书法艺术的潮头,不断地推动着书法这门古老艺术濯古来新,滚滚向前。愿潘海涛不断努力,再攀新峰,取得更好成绩。 ——《中国书画报》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