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重庆晨报


建吴先生出身于川西仁寿大户冯家,时至民国冯家日趋没落。然而,崇尚诗书、以文会友的家风却变得更加浓郁。冯家藏书楼的丰富藏品,常常吸引着周边文人雅集谈艺论道。建吴先生的童年就是浸濡于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度过的。建吴先生母亲王夫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简阳学者王国桢先生的爱女。建吴先生童年正是受这位文化素养极高,而又教子严厉的母亲的影响,从幼年就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端正的品格。
1924年到成都就读于四川美专。1927年从朝天门乘舟东下,欲赴上海拜书画大师吴昌硕为师。但是天不遂人愿,冯先生7月抵达上海,吴昌硕已在病中,11月就去世了。只好投师由吴昌硕后裔创办的昌明艺专。在艺专,他师承王个移、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诸家,成为吴门再传弟子。冯先生特别受到王个移先生关照,因而建立深厚感情。21岁学成返川,在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继后他与友人在成都创办东方美专,曾聘请黄宾虹先生入川讲学。
他解放前的时光,除在家习诗学文之外,是“学画十年,卖画十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研习传统。”这使他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登堂入室,探寻吴昌硕艺术真谛。1956年还戴着“地主分子”帽子的先生能受聘于西南美专(四川美术学院前身),校方看中的正是他深厚的传统学识功力。
1982年,四川省文化厅、美协四川分会、四川美术学院等单位为纪念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五十周年,联合为他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个人书画展览并取得圆满成功。
老师示我书法路
我1960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冯老师在本科任教时所住的单身宿舍就在我们教室坎下。我常常看到这位“四清”之后重新戴上“地主分子”帽子的老师独自默默从窗下走过。我知道,这是一个身怀绝学的人,因此我怀着崇拜的心情慢慢接近他,继后我升入本科便有了更多交往。
我现在书房悬挂的一幅题了我上款的王个移大师篆书精品,就是文革之后冯老师赴上海拜望个移先生时特地为我求的墨宝。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被军管会借到重庆日报做美编,先生曾被关进牛棚,我返校一定会去看望他。1974年2月,我再次回到学校去看他,他的情况已稍有改善,他见我去看望他,非常高兴。在他狭小简陋的单身宿舍里为我写了一巨幅署着我名款的对联。当我再次去拜望他时,他为我刻了一方“毛峰”姓名印和送给我的一件署款的篆刻拓片……回想起来,每次拜望他总让我喜出望外。
他也很关注我的书法研习,因为建吴先生对两汉书法都曾下过很大功夫。他见我倾心在两汉书法上,就明确示意:“对两汉学习要有重点”,“以你的心气应该多着力于西汉,在西汉遗迹中最宝贵的是汉简。学好肯定不易,成不成气候那就看你中不中用了”。这给我很大启发,也奠定了我宗法汉简之路。
画作成邓小平出访礼品
在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他担任了山水、诗词、书法、篆刻四门课程的教学。他的教学直观性很强,既能讲得生动,又能示范作画自然深受学生的欢迎。“文革”结束时,他已年近古稀,立即续着中断了十年的国画变法探索。古稀之年,他动了一次大手术,切除了癌变的大部分胃脏。病体稍好,他又抱病登黄山、九华山,遍游富春江等地采风,使之画艺大进,得到画坛首肯。
他多次应邀赴中南海作画。同时受邀的国内几位大家有吴作人、李可染、朱纪瞻、关山月、钱松岩、应野平等、中央首长叶剑英等曾接见他们并与之合影。同时曾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了宽4米、高2米的巨幅山水画《峨眉天下秀》,为人民大会堂绘制金碧重彩山水《峨岭朝辉》,为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中国画研究院等单位作画百余幅;他的画还作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的礼品;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四川省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都收藏陈列了他的作品。
书法篆刻出己貌
建吴先生早年投师吴昌硕嫡传吴东迈、王个移、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等大师级书画家。特别是吴昌硕大弟子王个移先生对建吴先生格外赏识、悉心指导,影响了建吴先生一生的书法篆刻创作。经过半个世纪锲而不舍的钻研,建吴先生的书法篆刻,除了取法秦汉玺印外,还取材于碑碣、砖瓦、帛布上的古文字,而篆刻在奏刀过程中又特别注意笔意的表达,章法严谨而灵活,笔势厚重而流动,宗秦发汉而兼有吴让之、吴昌硕的长处又出己貌。
建吴老师书法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是承袭了吴昌硕和王个移破体书法的艺术思想,但又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并糅进了很多新的元素。上世纪60年代建吴先生就已将篆、隶、楷、行、草糅在一起的破体书法作为创作方向,70年代具有建吴先生个性的破体书法已趋于成熟,80年代已经趋于精妙。
建吴先生在国画、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深厚功力和卓越艺术成就,是他穷毕生精力,进传统、出传统、化传统的结果。我同意已故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先生对冯建吴先生的论断:“要全面深刻论述他(冯建吴)的诗、书、画、印上的艺术成就,不是短时间能办得到的事情”。
因此本文也仅仅对冯老师艺术发展的一些轨迹粗略介绍。但我深信这对书法爱好者、书画家、书画收藏家将是有益的启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