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过杭州郡富国际大酒店的人,对于挂在大堂、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巨幅画作都印象深刻。从画卷上看,这幅被命名为“扬帆千里”的山水作品,笔墨纵横,大气磅礴。据了解,这幅画高6米,宽5米,在杭州城内甚为少见。因此,驻足欣赏此画者众多,而打听画作者的人,也为数不少。
人们都十分好奇,创作出如此大幅山水画的作者,会是怎么样一位画家?
近期,记者终于见到了这巨幅山水画的作者——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青年专修学院教授,张华录。
寄情山水 画如其人
“这幅画是由30多张宣纸拼成的,创作中最大的难题是构图。”见面后,张华录说的第一句话就有关那幅巨型画作。他坦言,这幅由远黛、近妍(桃花)、青松、凉亭组成的山水画,其创作灵感来自多年的游历所见和所感。
明代赵文度论画韵:“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穿;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石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既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何则,以其理然也。”
细看这幅“扬帆千里”的山水画,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近处,艳丽的桃花星星点点,而花朵的暖色调,使得山水变得温情和暖人,不再是冷冰冰或者遥不可及的那种山水,而是与人贴近,与人相依的大自然。
对于山水画作的创作心得,张华录认为,所谓山水画,就要将山水的意境,用传统的技法表达出来。“我画山水,很多时候是将自己头脑中的景色,心灵感受到的意境表达出来。”据张华录透露,每年,他都会用两三个月的时间,跑到全国各地采风,寄情于山水之间。可以说,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青山绿水,单单就黄山一处景点,他就去了十多次,对于黄山的景物,他具有独特的感受,那些云雾笼罩的青松、茂林、清泉、激流,便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画如其人”这句话,用在张华录身上是恰当的。无论是“扬帆千里”的巨型画作,还是“天竺古寺”的气象肃森,均用笔泼辣酣畅,画面沉稳厚重,绝无媚软疲弱之气,体现了他对山水精神的深刻思考和理性认识。这也再次印证了前人关于“风格即人”的论点。
博采众家 自成一家
《北史·祖莹传》中曾提到一句:“作文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如今,张华录把对这句话的理解,用在山水画的创作中。
“我的画,没有什么流派,可以说,虽有规矩,没有定法。我经常和学生讲一句话‘不管用什么技法,最后看结果’,只有能被人欣赏,普通老百姓与艺术界人士都认同的画作,才是成功的作品。”张华录说,他在创作山水时,从不追求流派,“不会刻意去追求一些细节,我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张华录看来,雅俗共赏就是对于画作最基本的要求。作画当以迁思妙得,举一反三,画家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汇于画中,结合作画对象表达自己情感,用自身的技法修养、文化修养,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
“掌握传统的技术很重要,但是,有自己的思想更重要。”在张华录看来,将自己眼中的山水,经过艺术的加工取舍,化成胸中的丘壑,进而化为笔底的千岩万壑,就是作画的过程。而博采众长,使自己的山水画既有北派山水画的雄伟、浑厚、苍茫的特点,又有南派山水画细腻、秀丽、飘逸的风格,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风格。
在画作实践中,张华录也一直贯穿着这一宗旨。比如,在设色和造型的表现上,他的山水画色彩丰富,既瑰丽华美又含蓄典雅。造型上强调厚重,繁简相宜,达到“笔愈简而气益壮,景愈少而景益长”的效果。在墨色运用上,也恰到好处,笔锋浓转淡,移步观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张华录的山水画作,正努力表达着山水之景与人生之境。
人物简介:
张华录号“西溪闲人”,1950年生,擅长山水画。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一级画师,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实训基地副主任,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杭州青年专修学院艺术中心副主任、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副教授,浙江逸仙书画院画师,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得各种奖项并被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区及国家美术爱好者收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