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百年邦达:谏李瑞环国购<高呼与可> 80年护宝万件

时间:2010-07-03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


李延声作毛笔速写《徐邦达先生像》。

    ■ 徐邦达与已去世的谢稚柳、启功等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是当今艺术史界历经百年沧桑而唯一健在的学术泰斗,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家和著名的书画家。

    ■ 他的一生更是贯穿于新中国的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大博物馆藏字画的一级品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字画的一、二、三级品及参考品全部经过徐邦达的鉴定。

    ■ 徐邦达把书画视为一生的挚爱,把鉴定视为技术和品格的考验。他常言“鉴定是一门科学,要实事求是”,不少人曾用重金收买他,希望他指假为真,他皆断然拒绝。
    
    落日的余晖从窗纱间筛过,照在他白得透明的皮肤上。岁月在他脸庞刻下的痕迹愈渐淡去,眼眸宛如孩童般清澈——时间似乎在述说奇迹。这是2010年,7月刚刚拉开华幕,再过一个星期,7月7日,就是他的百岁寿诞。中国民间喜欢用虚岁过整寿生日,准确地说,今年是他的“白寿”之年——一百岁减一。
    
    喜庆的时刻还未降临,鲜花早已堆满整间屋子,在幽幽的冷气中散发着凛冽的寒香。徐邦达静静地躺着。“邦达,你要过100岁生日啦!”他的夫人、刚刚过完“喜寿”的腾芳不时俯下身来,亲吻他的额头,欢喜地说。徐邦达却只能用目光追随她,6年前,因为一次呼吸系统手术,他失去了言语和行动的自由。
    
    每一个房间都挂有徐邦达的书画,他临摹的宋明山水古意盎然,他的手书“宁静致远”舒缓冲淡,如同他一生的写照。书房内画卷铺陈,书案厚厚的呢毡上毛笔墨痕宛然,仿佛主人刚刚还在泼墨挥毫,谈古论今。
    
    1、在从事书画鉴定的80余年里,他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近三四万件,被书画界称为“国眼”、“国宝”, 煌煌600万字巨著《徐邦达集》铸就了影响海内外艺术史界的经典之作与宗师之论 
   
    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是中国古代书画常年展陈的场馆,馆藏珍品《高呼与可》、《出师颂》是这里的镇院之宝。而这些绝代佳作,正是因为徐邦达的“慧眼”,才从故纸堆中、从满面尘埃中重见天日,走进故宫博物院。从1929年18岁时买下第一张画始,徐邦达在从事书画鉴定的80余年里,已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近三四万件。
    
    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号蠖叟,1911年生于上海,是当今艺术史界唯一健在的历经百年沧桑的学术泰斗,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家和著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其总字数达600万字的《徐邦达集》是他研究书画艺术数十年心血所成,煌煌巨著铸就了影响海内外艺术史界的经典之作与宗师之论。
    
    因家中收藏古今书画,徐邦达幼年即喜仿效临摹。早年曾从苏州老画师李涛(醉石)学画山水,同时学习古书画鉴定,先后入著名书画鉴定家赵时棢(叔孺)、吴湖帆(倩庵)之门,至而立之年书画鉴定与创作而知名上海。1941年,徐邦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个人画展,声誉日隆。

    新中国成立,徐邦达被上海市政府聘为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1950年,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今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调他到北京任文物处业务秘书,在北海团城负责征集、鉴定历代书画。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从各方面送来的古书画极多,他日以继夜,一一加以鉴别考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登记造册、存放库房。这个时期,经徐邦达等专家鉴定留下来的这批数千件古书画作品,后来均拨交给了故宫博物院,成为该院古书画庋藏中的基本藏品。1953年,徐邦达随这些国宝来到故宫博物院,参与绘画馆的建设。
    
    新中国初创时,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书画卷册就更是微乎其微。为使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藏品尽快丰富起来,徐邦达跋山涉水,与同仁踏访全国80%以上的县城,每到一处,皆悉心访察,每有线索,即追索到底。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画家,开创山水画新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但因其书名太盛,画作传世甚少。他仅存的几幅画卷皆为皇室收藏,《水村图》就是其中一幅。1953年的一天傍晚,徐邦达信步来到璃厂,无意间竟在宝古斋发现了《水村图》的线索。他按店主提供的线索一直查到东北一个叫做大栗子沟的地方,委托当地文物机构代为买下,确认无误后说服文物局由国家购回并收藏。就这样,在短短数年徐邦达便发掘和抢救了3700件书画,其中数千件从“宫”中失散的珍品重返武英殿。
    
    在“文革”期间,徐邦达饱受摧残,但矢志不渝。“风雨泥沼中,一件雨披,一顶破笠,和年轻人一样,躬耕垄亩。体弱力乏,胶鞋陷稀泥中,不能自拔,弃之弗顾,然怡然自如。旧业难忘,他在干校后期管束稍有松缓时,即着手著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写道。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情况下,徐邦达凭藉记忆,将多年来从事古书画鉴定的经验体会进行科学的总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古书画鉴定概论》一书的初稿。文革结束后,徐邦达从干校重返紫禁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利用有生之年,多为国家鉴考征集古书画作品。这时的徐邦达已届古稀,可他不辞辛劳带领杨新等一批中青年助手,跑遍了全国80%以上的省、市、区的博物馆、文管会、文物商店,对所藏古书画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1983年期,国务院委托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文物鉴定组甄别各地文博单位所收藏的历代书画,徐邦达和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历时数年完成这项重任并承担培养后学之责。20世纪80年代以后,徐邦达在两岸文化交流中,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他多次出访欧洲和北美,考察海外流失中国书画并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同行们的尊崇。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将徐邦达称为中国艺术的“国宝”。在徐邦达95岁华诞之时,故宫博物院特整理他的数百万字作品,并以全集行式推出。正是在这部全集的出版座谈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对他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徐邦达堪称艺术史论界鉴定学派的宗师,是故宫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传统的鉴定方法,又汲取了现代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手段,将文献考据与图像有机结合起来,对数百件早期书画进行了伪讹考辨,对明清文人画的鉴定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鉴定界确立了坦诚求实和科学严谨的学风,系统地建立了古代书画的鉴定标尺,真是地还原了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脉络,将原先只可意会的感性经验发展成可以传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上升到学派所必需的体系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更重要的是,徐邦达不仅为我国文物博物馆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将古书画鉴定与研究科学结合的第一人,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者和古书画鉴定家,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李文儒说。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徐一寸"80余载识书画 "对艺术爱到入骨两百分" 下一篇:吴仲坰:精究汉印 能书善画(组图)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