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专家称官员有嗜好且放纵嗜好是腐败根本原因

时间:2010-07-09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

从“雅好”到“雅贿”

关于雅贿,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一句妙论:“若使用事大臣无所嗜好,此价当自平也。”可谓一语道破其中玄机。行贿高手也有一句“名言”:“官场上的制度、条例再严我也不怕,最怕是领导干部没有嗜好。”这也从反面点出了雅贿的症结所在。

人活在世上总有七情六欲,不能因噎废食,以偏概全。如何解读用古玩、字画游走于官商之间的潜规则,如何把握“雅好”和“雅贿”之间的分寸,本刊专访了畅销官场小说《青瓷》的作者浮石和青年书画评论家王言夫。

某种程度上,雅贿类似于洗钱

《方圆》:您如何看待“雅贿”中的潜规则?

浮石(《青瓷》作者、畅销官场小说作家):雅贿是新形势下贿赂方式的一个变种。它的优势在于:隐蔽安全、附庸风雅、充满温情。雅贿需要一个复杂链条来支撑。在这个链条里,古董、字画本身只是一个个“隐形的翅膀”。

古玩送礼,有的以假充真,有的以真当假,不同目的,不同方式,各有各的道。一般层级的雅贿,以假当真的居多。这些自以为收了重礼的人,常常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轻易也不好意思拿这些“宝贝”去鉴定。等到行贿受贿事发,这些东西被查抄以后,一鉴定才知道都是假的。

《方圆》:您曾做过一个资产超千万的拍卖公司的老板,您能说说雅贿是如何在一个拍卖过程中完成的吗?

浮石:看起来很神秘的拍卖过程,其实流程并不复杂。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送礼人把一件文物,通常是不值钱的赝品,通过熟人获得专家或鉴定机构的鉴定书,再和拍卖行“合作”把它当作真品拿上拍卖会。关键的一个步骤是,送礼人把这个赝品的产权确定为收礼人的,再找另外一个人把它以真品的价格拍下来,对拍卖行当然要给好处费,而收礼人就貌似合法地获得了一大笔拍卖款。这种以拍卖行为中介的方式,其实跟古玩本身已经没有了关系。当做道具的赝品可能只在拍卖的当天展示一下,就又摆在原来的店铺里了。所有这些复杂程序的设计,都是为了对抗第三方的监督,某种程度上,更类似于洗钱。

《方圆》:您是说这种雅贿方式有极强的隐蔽性?

浮石:是的。他们通常都是用手机打来电话就直接买下了,谁也不知道这东西是谁卖的,又是谁买的。收受古玩或者名人字画,最重要的行贿证据就是实物,但是这样的实物却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即使评估出来很值钱,受贿者也完全可以辩称自己并不知道它的价值,往往给此类案件的侦破增加了难度。

《方圆》:这种雅贿虽然隐蔽,但毕竟有行贿者、受贿者和拍卖行或古玩店老板三方介入,总能留下点痕迹吧?

浮石:是会留下痕迹,但他们还有更隐蔽的办法。比如,一个人去找领导办事,直接送钱,领导多数是不肯收的。那么他可以送领导一个红木小摆件什么的,这东西本身不值钱,领导也敢要。然后他找另外一个关系人,去收礼人家里转一圈,偶然看见这个红木小摆件,表示特别喜欢,要求收礼人以一个昂贵的价格,比如10万元的价格出让,领导如果同意,这个小礼品就被置换成现金了。古玩、艺术品不是一般的消费品,没有办法像一部手机一样,可以清楚地计算出目前市价,而是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就算是一个红木小摆件,人家愿意出10万元买,为啥不可以呢?所以这种做法比起收取一个本身就价值昂贵的古董来,更顺理成章,更不容易被揭穿。

风雅不过是块遮羞布

《方圆》:看来投其所好是行贿者拉公仆下水的惯用伎俩?

王言夫(《羲之书画报·书画名家专刊》主编、青年书画评论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投官所好,拉官下水,成了不法分子进攻领导干部的突破口,满足少数领导干部的嗜好成了叩开行贿大门的敲门砖。关键是他们发现从领导干部嗜好下手似乎最容易套上近乎,最容易得手,少数干部的道德防线正是被行贿者从“雅好”的缺口扯断,使其在不知不觉成了“俘虏”。

《方圆》:雅贿始终围绕“钱”字转圈,所谓的“风雅”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浮石:是的。一些人为达到行贿“有的放矢、箭无虚发”,潜心研究某些领导的嗜好,极善揣摩不同“猎物”的性格、特点、爱好,然后对“好”下药。官员爱好什么,他们就奉上什么。你嗜吃,他就投之甘饴;你嗜酒,他就投之佳酿。殊不知,那里面藏着毒钩,一旦沾染上了不良嗜好,或任意放纵嗜好,就会被人拖下水,陷入罪恶的泥潭,铸成终身大错。

“人君一心当谨嗜好”

《方圆》:一个官员有雅好、雅趣并没有错,但是,一旦这种雅好、雅趣与手中的权力结合,就会产生腐败的可能。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言夫:人生在世,总有这样那样的嗜好,嗜好是人之偏爱,因为是偏爱,对人的诱惑力就格外大。尤其是嗜好一旦发生在领导干部身上,就容易与权力结合在一起,成为某些用心不良者“进攻”的目标,就很可能成为败坏作风、滋生腐败的温床。

古人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这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放纵嗜好之危害的。还有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放纵嗜好之危害的。据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曾与侍臣说:“人君一心当谨嗜好。”其意是说,当皇帝和做官都要小心嗜好。为什么?他说:“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

有嗜好不要紧,但如果“嗜”而不当,“好”而无度,被人利用,就可能为“嗜”所累,为“好”所害。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

《方圆》:那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

王言夫: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官员的嗜好就是“缝”。如果领导干部没有“嗜好”,不贪钱、不贪色、不贪名、不贪功,行贿者便没“缝”可钻,便失去了“市场”,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不可能将领导干部拉下水。可见,有嗜好并且放纵嗜好,是少数干部腐败变质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对于领导来说,嗜好就绝不仅仅是“个人小事”了,领导干部有嗜好,就得格外小心。

因此“自慎、自律”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自我要求严格了,才不至于被“雅好”俘虏,被“雅贿”的糖衣炮弹打中。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名家专访上官洪夫:让国画中的山水活起来(图) 下一篇:走近著名书画家李万增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