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由陈丹青主讲的题为“在当代艺术发生之前,中国发生了什么”的讲座日前吸引了500多名听众。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陈丹青带领现场听众回顾了从“五四”开始的三个30年里中国艺术发展的特点。
陈丹青素描(局部)
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是断层的
陈丹青认为大家普遍对民国时期、“文革”时期以及1949年以后的艺术有隔膜。因此他把30年作为一个艺术的断层。从五四运动到今天,中国艺术走过了三个30年,即1919到1949年,1949到1979年以及1979到2009年。“每个30年不知道前面的30年,后果是有可能明天的艺术家也不知道今天。”除了纵向时间上的断层,还存在横向空间的断层。陈丹青以陈逸飞为例,认为在陈逸飞的时代,大家只知道陈逸飞,但对同时代的其他著名画家却所知甚少。这样的断层认识导致了人们无法看到艺术发展整个脉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上海美专的老师俞云阶是陈逸飞的老师,俞是前苏联画家马克西诺夫的马训班上唯一的上海人。俞也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第一个到法国去把完整的学院教课体系带进来,今天这个体系还在影响我们。俞云阶在徐悲鸿处吃了‘开口奶’,之后学了马克西诺夫。这‘两口奶’就教给陈逸飞那代人,陈逸飞那代人影响了我这代人,我这代人据说后来影响了1960年代出生的画家。就是这样的关系。”
三个30年加在一起是个因果关系
陈丹青认为,从1919年开始,90年来中国在文化上一直是以文化激进主义为主线,其表现就是急着进入世界范围的先进文化。当代艺术也是如此。当代艺术一直延续了1949到1979年这前30年以来的“左”倾路线,而这条线又与五四以来的民国左翼路线相呼应。“一个国家的一种文艺,要左倾,要激进,要付代价。”对此,他从信息封闭、高度政治化、极度单元化、与世界绝缘以及非经济化这五个方面回顾了这一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