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天津书法名家郁三阳做客中国网·滨海高新
嘉宾:天津名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总监,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郁三阳。
简介:郁三阳,自幼受父亲的指教和熏陶,酷爱书法艺术,每日临池不辍。他多次受到宁书伦先生的面授,得到王学仲先生的点拨,形成了刚劲雄深,又潇洒飘逸的书风。起初他的书法整体偏于肥硕,笔道拘谨,在他吸收各派书法家的特点,特别是得到老一辈书法家的亲传和教诲后,书艺有了质的飞跃,笔法更加严谨,行笔愈发成熟。
[中国网·滨海高新]: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中国网·滨海高新访谈。按照书坛上论资历的习惯,郁三阳算是一位中年书法家,但他的成绩、他的名气和实力,其实都不算“年轻”了。观看[郁三阳]的作品,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其章法则崇高自然,大小奇正、纵横交错、配合用笔,结字之古之奇,在笔墨流走中实现其整体骀荡、磊落的胸襟气度的外化。今天我们就请到郁三阳老师做客。郁老师,您好。
[郁三阳]:你好。
天津书法名家郁三阳做客中国网·滨海高新
笔墨当随时代 创作道路更宽广
[中国网·滨海高新]:因为你的父亲是津门著名书法家,在学习书法上您是不是有一些优越感呢?
[郁三阳]:我父亲自幼非常喜欢书法,他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上学时,曾是李叔同先生的学生,弘一法师在绘画和书法方面给予他很大帮助,他在书法上以颜体为主,兼学魏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体。解放前,我父亲在天津市书写了大量的牌匾,成为津门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结识了津门书法大家华世奎先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俩互赠印章,从此父亲开始为华世奎先生代笔。除了书法之外,我父亲画竹兰也非常好,他的兰花师从于曹恕伯先生,竹子师从于梅韵生先生,我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书法。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在思想上逐渐产生优越感。但是这对我来说只是外因,真正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还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
[中国网·滨海高新]:您是从什么时候起,正式随父亲学习书法的?
[郁三阳]: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手把手的教我写字了。首先,教我怎么样拿笔,然后是怎样落笔、行笔、收笔,要求无笔不往,无笔不收笔笔到位,并做到中锋取势,力透纸背。父亲通过言传身教,使我在少年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为我日后的书法创作奠定良好的根基。
[中国网·滨海高新]:书法家大多从小临帖,您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被严格要求过?
[郁三阳]: 那时候我还小,比较顽皮,但是我们家的家教比较严,特别是在临帖上不允许我有丝毫的松懈怠慢。上小学以前,父亲要求我临写颜体书法。上学以后,学校开设了书法课主要是写柳公权的《玄秘塔》,回家后再让父亲点评,课余时间大都用在临习书法笔帖上,手指磨出了硬茧子也不叫苦叫累,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当年的认真临帖就不会有今天的下笔有神,游刃有余了。
[中国网·滨海高新]:您的父亲是以颜体见长,而您的作品似乎并没有完全沿袭父亲的东西,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郁三阳]:父亲在书法创作上以颜体为主,因此我也受到不少影响和熏陶,着实花了一些时间写颜体书法,并小有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书法艺术审视水平的提高,对新时期书法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墨当随时代”,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感召下,在继承先辈书法精髓的基础上,我大胆创新努力使自己的书法创作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呆板的正楷书法中逐步脱胎出来逐步向高屋建瓴、流畅潇洒的行书、草书发展。这样做的难度随大,但是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合拍,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得到专家的首肯和群众的喜爱。此外,我还集各家所长,努力探索艺术创作,写出自己粗犷遒劲、老辣干涩的书写风格,使自己的书法创作道路更加宽广。
天津书法名家郁三阳做客中国网·滨海高新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国家博物馆收藏)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书法家要有超越大师的精神境界
[中国网·滨海高新]:书法创作怎样才能体现时代的要求呢?
[郁三阳]: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最高形式之一,它是以线条来体现艺术的,同样也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在我父亲从事书法创作的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那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生活稳定,因此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书法大都趋于圆润、厚重。而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稳定,生活安康,这时的人们对书法的需求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因此那些清新流畅,潇洒自如的书法作品更能契合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得到艺术享受。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书法家笔下的作品必须首先能感动作者本人,然后再让作品的艺术气息传递到人们的心中。通过欣赏你的作品能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境界,引起心中的共鸣和震撼。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有生命力、凝聚力和亲和力,从而使你作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网·滨海高新]:您曾说过继承不能秉承,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郁三阳]:我常和同行们讲,学法不要拘法。中国人很多都会写毛笔字,但是要把字写好必须有个道法,按照这个道走书法才能上升到新的境界。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法的发展也要遵循这个法则,使其达到自然王国大的境界。而这个道就是要求你不能拘泥于书法前辈们原有的东西,也就是说要在继承先辈们精髓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发扬光大。老子还讲过:“无为而理”。如果你完全按照别人的所作所为去做了,你就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应该是要为而又不完全为,这才是符合道理的。在书法创作上要提倡继承不能秉承。秉承就是完全遵从前辈们的东西,前辈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他们的作品仅仅是当时的产物,与那时人们的欣赏水平合拍,如果我们现在的书法还和古人写的一模一样就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要在继承他们书法传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书法园地根深叶茂,气象万千。
[中国网·滨海高新]:说到创新你在书法上有什么样的创新呢?
[郁三阳]:书法的创新是很艰辛的,中国的书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书体在人们的眼中已经形成了基本定式,真正实现突破和质的提高难度很大。对于创新,我也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尝试,借鉴了当代书法大师们的创新之路,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书法创作有新的提高。我认为随着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书法创作应当要求新,求奇,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我在书法创作时强调,对传统的书法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使作品更具特色,大开大合。同时又不能过于求怪、求异,把作品扭曲到谁也看不懂,读不通,反倒炙手可热的程度。尽管这种作品追捧者众多,不少还拿了大奖和头名,但我不为所动,因为书法艺术是给人以精神享受,于“二为”方针是不能背道而驰的。因此我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在创作中要融合前人的特点和精髓,然后根据自己的基础功力和创作特长展示出本人的风格特色。虽然我还不能完全适应迎合眼下的所谓“创新”,但是我知道不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要敢于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创作出更高境界的作品,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书法家一定要追求更高的、超越大师的精神境界。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中国网·滨海高新]:刚才说到继承、秉承和迎合、契合这两组相近的词,您是不是经常思考这个度的问题?
[郁三阳]:这是需要经常揣摩的,掌握不好度会让人看着感到很不舒服,想做到恰到好处是很不容易的。我之所以后来选择行草就是想突破正楷、行开过于拘谨的特点,但同样要控制在不丢传统可以看懂融会贯通的范畴内。虽然那些写变体的人对我的书法的创作认为过于拘泥传统波澜不惊,但是我还是要保持中国传统书法这块“净土”,走出前人的藩篱,形成自己的突破和风格。
[中国网·滨海高新]:您曾经遍访很多书法名家,这些前辈对您有什么帮助?
[郁三阳]:因为喜好的缘故,我认识了很多书法家和画家,他们对我的书法创作给予悉心教诲,无私传授使我大受裨益。通过与书法大家的接触,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很多营养,人们常用“德艺双馨”比喻书法家心字合一,既有较高的德行,书艺又高超,他们的身上大都具备这一特点。书法家首先是生活中的人,艺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认真做人的人,人们对他的艺术才会认同和相信。写书法的人都知道,“书为心画”的古训。书法之贵关乎作者的品性,心地荒杂的人不可能创作出清新高雅、气象万千的作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书品。“德艺双馨”既是对书法家的要求也是他们体现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条件,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德高着才能载字,另外书画同源,通过与画家接触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有些老先生们对自己的作品进不进入市场看的很淡,他们耐得住寂寞不为场外的喝彩而忘乎所以,只为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和自我欣赏。我认为自己应该学习这些大家,学习他们在精神上、书风上的特点及于一身,成为我的书法特色。
[中国网·滨海高新]:除了书法之外,你还画一些小画,这书与画之间有什么相辅相成的关系?
[郁三阳]:通过日积月累,自己也会思考能不能画一些小的作品,是书法在绘画中有所借鉴,所以开始创作一些小的绘画作品。因为书画同源,所以书与画是有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我会画一些山,这就能解决书法中涩辣的问题;画一些水,就能使书法更加流畅。闲暇的时候,我会画一些山水花鸟,但为数很少,毕竟,术业有专攻,我认为绘画只是自己的爱好,作为生活的一种宣泄吧!
[中国网·滨海高新]:在您来讲,绘画对于书法就像肥料一样,可以为书法带来更多营养,是这样吗?
[郁三阳]:是的,书法与绘画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除此之外,古文中也有很多值得书画借鉴的东西,古文的学习也会对书画有帮助,不读书,光临帖是不行的。
[中国网·滨海高新]:您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书风的?
[郁三阳]:很多人评价我的作品章法自然、纵横驰骋、刚劲灵动,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我追求的方向,希望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能感到对自己的心灵有所陶冶。父亲的颜体影响着我,但对我多多少少会有些束缚,我不羁的性格更适合于行草。
[中国网·滨海高新]:对于将来的艺术造诣,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郁三阳]:我希望自己在继承的基础上,再有所创新,有新的提高,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写出更高境界的作品,永不止步。
[中国网·滨海高新]:非常感谢您的做客,希望您在书法之路上越走越远,写出更高境界的作品。
(主持人 张鸾、文字统筹 国家一级作家 王富杰)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天津书法家郁三阳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