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郑盛龙是一位修养全面、富有创造力的书画家。对于画画,他不求名贵,但求与心相伴。这就如郑盛龙的为人,亲切自然、热情谦和。他甘于寂寞,几十年砚田耕耘,不为潮流和市场干扰,潜心于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在笔墨纸砚这块天地里,他把传统的文人笔墨情韵,融入到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绘画创作中,以奔放的豪情、新颖的意念、酣畅的笔墨自成风格,享誉于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画坛。
郑盛龙出生在福建仙游,这是个自古以来寺庙壁画和木雕工艺都很发达的地方,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曾经造就了李霞、李耕等艺术名家,这种氛围也滋养了郑盛龙幼小的心灵。那时,郑盛龙的邻居是一位给寺庙画壁画的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在朦朦胧胧中接受了艺术启蒙,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的郑盛龙就经常跟着这位老艺人到寺庙里看他们画画儿。当看到那一抹抹亮丽的颜色,被画师们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激动不已,而这份莫名的激动,改变了郑盛龙一生的命运,也使他与书画结缘一生。
为了学习绘画,上世纪80年代,郑盛龙先后求学于仙游师范学校、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助教进修班,并师从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洪惠镇教授。通过众多名家的指导,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的艺术修养有了全面提升。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郑盛龙在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中,把中国画传统中的韵味、法度、意境熔为一炉,由此形成了自己清隽素雅、挥洒大气的绘画风格。
“艺术创作的规律必须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的艺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郑盛龙在创作时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他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有一股强烈的表达愿望。在郑盛龙的作品中,荔枝是他经常表现的题材。郑盛龙长期生活在福建荔枝之乡——莆仙荔城。生于斯,长于斯,荔枝就是他心中的故乡,也是他永远的牵挂。“每当自己画荔枝时,就会回想起小时候跟小朋友们爬荔枝树的场景,这时的创作状态是很亲切的。现在,每当闭上眼睛,那些荔枝树都会非常清楚地浮现在脑海中。”郑盛龙用大写意画法画荔枝,独具个性。他用水墨点染树叶,用泼墨渲染果实,用古拙的涩笔将枝干一笔勾出,于是他笔下的荔枝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无不躯干苍劲,树叶婆娑,色泽圆润,蕴含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枝头累累垂佳果,七月莆阳处处鲜,若是请君尝几粒,木兰溪畔久留连”。从这首自题诗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荔枝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情意。
郑盛龙对大写意花鸟画情有独钟。他说:“大写意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画表现手法之一,其精神境界远,笔墨气魄大。它能以粗阔的笔势、浓淡的水墨,纵情的挥洒,抒写自我真情。用大写意作画,我感觉挥洒自如,惬意自在。”
郑盛龙说,好的作品既要像吴昌硕的佳作那样,雅俗共赏;又要像八大山人逸品那样,有自己的个性。画家更要善于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发现生活的情趣,用自己的艺术表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曰:“道法自然,无为为美。”郑盛龙的作品清新典雅,境界简洁空旷,一花一草,一鸟一石皆托物见志,随机生发。正所谓:性灵出万象,天然去雕饰。看郑盛龙的每一幅画就如同读一首情深意浓、韵味绕梁的抒情诗作,亦如同欣赏一曲高山流水、浸肠润肺的轻音乐。品赏感悟中,会升腾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惬意、愉悦。
除了艺术,让郑盛龙无怨无悔地付出的还有他的学生。作为一名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郑盛龙自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这块芳草地里,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同时也使他保持了淡然的心态和艺术的创作激情。就是在这个教学相长、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过程中,郑盛龙默默书写着自己平凡而又超然卓越的艺术人生。
郑盛龙,籍贯福建仙游,研究生学历,美术学硕士。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同年留校工作至今,从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教学。199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8月出访莫斯科、圣彼得堡进行艺术考察。2009年5月应邀前往美国进行艺术交流、考察,并在瑞格林艺术设计学院进行讲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