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如火如荼,文化产业发展如何探索书画市场新路径?两则消息牵动了四川文化产业的神经:5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春拍专场上,张大千巨幅绢本泼彩画《爱痕湖》,以1.00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成为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单幅作品。6月3日,在保利春拍上,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又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四川作为泱泱书画大省,如何在全国书画市场氛围中整体性崛起,让文化实现“一位优秀画家就是一座优质企业”的目标?从本期开始,本版将以“天府访谈”为总栏题,陆续推出巴蜀画界系列访谈与观察,钩沉人物、品评画卷,管窥四川近现代书画发展一斑。
记者:张大千绢画《爱痕湖》在北京嘉德2010春拍专场拍出1.008亿元人民币天价后,四川画家也重新受到世人注目。其中有一位与张大千同时代的画家,少年成名,中年后却被湮没了半个世纪,他的画作可以还原四川一个时期的历史片段。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重新解读二十世纪四川画界的“徐霞客”——吴一峰。
刘欣:吴一峰先生确实有必要被认真“解读”。他15岁向冯超然行拜师礼开始书画创作,17岁受业于刘海粟、朱天梵、郑午昌、方介堪、潘天寿、姜丹书、丰子恺等书画名家,18岁结识张善孖、张大千昆仲,25岁随黄宾虹从上海入四川,任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50年以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吴一峰逐渐与主流画坛疏离,淡出人们的视野。2007年 “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之时,他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因此将吴一峰画展的举办喻为 “掘开沉埋的历史”,称中国美术界将由此 “重新认识一位曾被长期忽略但真正重要的艺术家”。2010年6月18日,海上因缘——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书画精品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行。
作为他为数不多的弟子之一,我觉得老师对巴蜀山水“苦行式”的画卷描绘,在当时缺少录影录像高科技时代,可以让我们了解半个世纪前真实的四川人文图景,具有“立此存照”意义上的文化意味。
“大走客”:蜀山写照第一人
记者: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就对山水画艺术境界的创造,称赞吴一峰是“山灵知己”。徐霞客游历山川,以文记游;吴一峰亲山亲水,以画记游,由此,吴一峰也被称为“艺坛徐霞客”。
刘欣:吴一峰自号“大走客”,入蜀后因慕恋蜀中山水之雄奇而留寓成都,其手持《徐霞客游记》,步行踏遍巴山蜀水,一边游历山水,一边写生作画,被誉称为“蜀山写照第一人”。吴一峰的数百幅画作,每一幅都是当时的实景写照。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你可以体会到“景在游走,人居其中”。
他的游走,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完全不同:白天行走时,时而兴起给山水建筑拍出一幅黑白照片,时而跳到乡间田头给一座孤零零的古碑拓片,时而坐到地上拿宣纸描绘出一张实景粉本;晚上歇息时,既对当天游历所见进行考证,还要针对粉本绘出实景图画。
吴一峰的“大走”壮游,可能现在的驴友也难企及。其中一次是在1955年,他沿建设中的宝成线写生,从江油步行160公里到剑门关,再由广元沿川陕公路,越秦岭,走栈道,经汉中到宝鸡。继而再返广元,沿嘉陵江南下,经苍溪、阆中、南充、合川、嘉陵小三峡到重庆。
在吴一峰的作品中,每一处实景都来自真实细致的对景写生,细化到房屋的瓦片、屋中的摆件,甚至画中人物的着装、配饰、发型。吴一峰这一“写实景”的追求,与他接受《徐霞客游记》地理学观念的影响有特殊关系,他是把对《徐霞客游记》的想象、对景写生和新的空间意境的建构融为一体。
两江画卷:惊世之作尘封半世纪
记者:吴一峰倾心创作的《岷江胜概》《嘉陵山色》巨型山水画长卷,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清明上河图》,其对两江文明的全景写生,实际上就是对巴蜀文明的溯源。这两卷画作据说是在吴一峰先生去世7年后才被首次发现?
刘欣:2005年,吴一峰夫人去世,子女们在清理遗物时,发现很多从未面世的珍贵画物,其中包括 《岷江胜概》《嘉陵山色》两幅山水长卷。《岷江胜概》创作于1952年,用两年时间完成,全长17.37米,是描绘全长793公里的岷江全景式的巨型山水画作。《嘉陵山色》长22.28米,画作贯穿整条嘉陵江沿线,涵盖1120公里,反映宝成线建设和嘉陵江风光,是吴一峰1955年创作的。两幅长卷平时被吴一峰小心保存在家中,只是在老友来访时悄悄展示一下,据说曾经观赏过两手卷的李可染、谢无量、陆俨少、谢稚柳、刘海粟等,都对画作赞不绝口。但半世纪时间,美术界和社会公众却一直对这两件作品一无所知。
岷江、嘉陵江在四川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母本”的特殊意义,为了画两江,他专门查阅了《水经注》《嘉陵江志》等重要文献,摘录了有关资料近3万字。他“以古人的笔墨,写天地间实景”,两江沿途,崇山峻岭上的公路修筑,平原沃野之间的机耕农场,新修的铁路,初建的高楼,路上的汽车,江畔的工厂等新事物、新气象都栩栩如生入画来。他通过画笔,张扬了许多新鲜的时代元素;通过画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建设的全方位场景。
一峰草堂:成都茅屋建到浙江
记者:刘海粟曾这样称赞吴一峰:“一峰读万卷书,作万幅画,更行万里路。”但他不管走多远,都会回到在成都西郊自建的“一峰草堂”。
刘欣:这个草堂很有意思,可以看出吴一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1939年春,吴一峰在成都西郊筹款购地,同年12月13日动土开建,躬亲自理,翌年4月中旬落成,厨房、厕所、晒衣室、堆柴屋等侧房都是建构结实的瓦房,而唯独吴一峰的卧室,却是茅屋。吴一峰自居茅屋,实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大气节。然而书生报国,唯有以手中画笔描绘壮丽河山。
茅屋建好后,1941年元旦,吴一峰邀集道中好友光临新居餐叙。谢无量因游嘉州未归,张大千因兄丧子回老家内江安顿家事,也未能践约,两人还分别致函道歉。后来,著名汉学家、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成为一峰草堂的常客,与吴一峰及夫人骆禧懋女士成为亲密的友人。他在文章中这样回忆:“解放后,我每星期到一峰和禧懋的家里去吃家常的饭菜,聊天。”
如今,成都的一峰草堂早已不见踪影,而吴一峰的老家浙江平湖市却建起了一座一峰草堂,吴一峰的“精神家园”要在千里之外才可探寻。
档案
吴 一 峰(1907—1998),浙江平湖人,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早年在家乡私塾发蒙,继入平湖宏鲁小学接受新学。192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届中国画系。师从冯超然、黄宾虹、刘海粟、郑午昌、潘天寿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随黄宾虹入川,受聘于四川艺专、东方美专教授。曾在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举办数十次画展,享誉海内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吴一峰性喜游历,足迹遍神州,注重写生,精研中国山水画,兼及书法、篆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