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 1958年生于安徽太和。1982年毕业于皖西学院美术系,后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研班。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慈善美术家。
主要参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 获优秀奖;第二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庆祝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出版有《王永亮画集》、《王永亮山水画选》、《王永亮山水新作选》、《王永亮写意山水》、《中国画廊(王永亮山水作品)》、《王永亮大别山水墨写生集》;个人专著有《中国画与道家思想》;自传论文20余篇;作品收入《中国画写生作品》及各种合集60余种。
宋代美术评论家、画家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对山水画创作表述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郭熙之所以将“可居”、“可游”定为山水画的最高审美,实际上是强调了山水画作为人文艺术,就要突出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与融洽。当代画家王永亮的田园山水系列正是创造了这种人与自然两情相融、相洽的合一境界,他的田园山水画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时代美。
田园山水画犹如田园诗一样,历代都有佳作,也不乏名家手笔。古人田园山水画中所表现内容极少有对田园人家生活的歌颂,大多都是陶潜、王维的诗意,抑或是文人思慕的归隐、耕读图,其画意所流露的是一种闲散的寻梦情趣,所谓的超然脱俗,是一种失意后迷茫中姑且的自我疗救。寂静、漠然的画境中,总有一种隐隐的、挥之不去的忧伤情趣,而画家王永亮的田园山水画所表现的内容与创作情感,则与古人的田园山水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在绘画情感上,他由衷地讴歌在党的惠农、富农政策下田园人家生活发生的变化;在绘画内容上,他表现的是当代山乡、当代田园的现代化生活,是对祖国、对时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正如他自己常说的一句话:我要歌唱当代田园生活的和谐美。
|
山水画自古就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遗训。画田园山水,不仅仅是要表现自然美,还要表现“人化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在欣赏,而有人则用心灵在观察。王永亮无疑是属于后者。勇于走进生活是他滋养画学的一条“生命线”。大别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极大地滋养了他的笔墨造诣,更丰润了他的语言传达。刚柔相济的笔墨语言就是大别山人坚韧的性格和精神,画面中素淡的绿茶清香,热闹嬉戏的家禽、家畜,行驰或停放的各种大小机动车……还有村前屋后的溪水青山,都是当今大别山人火红生活的缩影。画家王永亮的田园山水系列正是积极地表现了诸多的美。为了表现这种本质美,他曾十数次的深入大别山写生,对大别山区的变化如数家珍:广播、电视网、通讯、电信网,交织成趣,各种生态种植园、养殖园、果园、茶园,园园辉映,山容水姿,静动皆宜……处处洋溢着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山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常令他欢欣,令他鼓舞,令他激动不已。这些生活素材的积淀,为他的田园系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永亮的作品结构茂密,但是繁而不乱,密而空灵,苍茫浑融地诠释着厚重、华滋和生动。画面构成圆中有方,柔中见刚,刚柔相济。浓淡铺陈自如的丰盈构图,给人以充实的美感,看似朴拙的墨点、墨线却处处充满灵性。收放有度的抒写,是其对传统笔墨语言的解悟,也是其个人思想情感真诚表达的语言方式。王永亮的画,不是单纯的复写自然和玩弄笔墨技巧,而是有着极深的“文”的内涵,其作品意蕴,既有“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哲思,也有耐人寻味的“画中有诗”的深婉,又有“笔墨为时代高歌”的生命韵律,更有三岁赤子的真纯质朴。这就是王永亮的画,一个“澄怀观道”、“应目会心”后“笔与墨会”的“氤氲”世界。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画的发展之路,翻开中国绘画史就会发现,由于时代不同,语境相异,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性。王永亮曾讲:在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中,“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为之追求和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体现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体系,以崭新的笔墨样式诠释新时代的新农村、新乡土是当代画家在创造和谐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新时代的中国画应以新的笔墨为新时代代言。我们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王永亮作品中质朴的美,纯净温厚的蕴涵,正是他“画品即人品”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