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增先生客居深圳至今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这位祖籍冀中,长于燕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于中国国家画院(前身为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的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他的学画生涯和从艺成就都缘于生他养他的北国热土。而现在,确确实实,他的艺术第二春是从南国深圳开始的。
9月29日,在深圳华侨城的家中,张士增肯定地告诉记者:“深圳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给了我创新艺术、改革中国画的空间和动力。深圳是一座博大宽容的城市,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愿意为它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树起“重彩写意”的大旗
话题从人民美术出版社今年刚刚出版的《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张士增》谈起。这套画集在美术圈内被称为“大红袍”,到目前只有区区数十位当家画家入选,享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学术性。画集的编排由近及远,颇具新意,记者看到,张士增近期作品《黄金果》中,有一长段随意而又洒脱的题字:“二十世纪80年代,先生曾说,国画不必创新,意为新不是创出来的。当时其论颇令人费解,今日想来便明白叶老之意:国画之新确实不是人为创出来的,乃是画家对于历史传统和所处时代的感受和理解,自然生出的一种新意。”
以自己的画论题画,这是张士增的创举。言为心声,国画创新是张士增近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2005年春,张士增发表了《重彩写意画论》,批评“水墨至上”者轻视写意画中色彩的表现,以至于陈陈相因,固步自封,鲜明地树起“重彩写意”的大旗,主张在延续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基础上,以更丰富多彩的现代色彩观念,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创造出一种新式样的中国画。
张士增对中国画的变革,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色彩。他说自己是美术学院
科班出身,受过良好的现代色彩学的基础训练,应该发挥这一长人之处。经历过30年的改革开放,生活中本应有的五彩缤纷也渐次开放,人们的欣赏习惯和需求都变了,我们不能总是抱着“水墨至上”的陈规,中国画也不能总是黑灰一色,新时代的中国画也召唤着五彩缤纷的新面貌。张士增指着一幅栩栩如生的《鸡冠花》说,这丛花我没用一丝墨,因为它不需要墨,不用墨也能画出地道的中国画来。他的另一幅画更是题作《大红大绿才有喜气》,画的是一簇怒放的牡丹,其记曰:“牡丹不俗画家俗,俗画家自然画俗画,不单牡丹矣。”
第二个突破口是造型。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和灵魂,张士增说:“现代的所谓大写意,不是太像,是太不像,太空洞,太符号化,比如许多人画荷叶就是一块墨团,画竹子就是几条黑线。我们要描写的对象本身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所以你要去写生,要找出事物具体的美。”正如许多论者所说,张士增画作中的结构造型,看似随意,实则法其天成,匠心独运。
在深圳找到了艺术土壤
张士增与深圳结缘,始于1986年。那一年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要在深圳开办中国画廊,他被派来参与筹备工作,筹备完毕开张营业后,他又回到北京。他告诉记者,那家中国画廊在国贸附近,据说现在已经变成了商场。
张士增觉得当时的深圳“文化底蕴差,几乎没有懂画的人”。但是他说:“现在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因为底蕴差,传统文化的包袱不重,也给要创新改革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张士增认为,深圳是一座崭新的城市,对艺术和艺术家更宽容。深圳人更喜欢美,喜欢鲜亮的色彩,他到了深圳之后,更强烈地感觉到中国画要不断适应时代,更加开放,而现在做得还不够。
2007年张士增定居深圳之前,虽然已经扛起“重彩写生”论的大旗,但他内心深处还在经历着严肃的考量:是往后退,回到传统的老路子上去?还是往前走,突破“水墨至上”的窠臼?在北京的时候,朋友们总是善意地劝他:士增啊,国画不能有太多的色彩,宣纸不能承受浓墨重彩!但在深圳就不一样了,深圳有一帮朋友喜欢他现在的画,认为有新鲜感,色彩丰富。张士增说:“深圳是一座快节奏的城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创业、干事,压力很大,面对我这样一幅画,他们觉得怡悦,感到很养眼,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作为历史链条中的一环
张士增《榴实累累》题记:“中国画传统好像是历史的链条,一环一环地连接起来,延伸下去。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充当其中的一环,要与历史连接得上,要与前一环有所发展和进步。脱离了历史的环节,也就是脱离了中国画的传统。如果你不能成为中国画传统的一环,你也就将被历史扬弃,诸君好自思忖吧!”
张士增早年担任《美术》杂志编辑,后曾任《中国画研究》、《中国画收藏研究》杂志主编,从事美术编辑和理论研究近20年时间。他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俗语来形容这段工作的感受,他说:“理论素养高一些,别人犯过的错你不会犯,别人想不到的你能想到,所以那几十年没有白费。”他编过各种美术栏目,甚至对壁画等民间美术也触类旁通,他认为学国画的人也应该会西画、懂素描,他的切身体会就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应该吸取最广大的艺术范畴的营养。
张士增现在每年有大半时间在深圳,他在深圳有许多朋友和学生,家里的客厅和画室常常高朋满座,正是这一份与深圳的特别因缘,张士增觉得对深圳有一种特别的责任和情感,他希望为深圳作出自己的贡献,希望以自己的艺术成就来影响深圳、回报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