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贵州都市报
笔墨分明 写画合一
——赏陈争先生画作《消暑图》
尽管贵州地处西南,文化积淀没有中原地区深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不上中原,但贵州历来不乏书画名家,本报收藏周刊从本期开始,将陆续推出贵州书画名家作品赏析,以飨读者。
我经常向陈争先生请益中国画的品鉴问题,受益良多,先生特别强调:“作中国画者,‘写’的概念应深植心中,并付诸实践,落实在画上,才算得是好作品。”今返观求证于先生的《消暑图》,信焉!
这幅《消暑图》当是作者得意之作,想来应该是在一种相对轻松闲适,抑或心外无物的状态下“写”出来的。该画构图并不复杂,主体人物置于中间偏左(所谓黄金分割)位置,有使人一目了然之感,左下角的茶具使整幅画平衡而不致欹斜。大字点题,小字署款更增强了画面张力感与平衡感。钤印的位置亦是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为之,印的红色与茶具上的蓝色起着提醒画面,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写”,理应将着眼点放在画面众多的墨线之上。画中的线同时兼具着对人物形象塑造及笔情墨趣意味表达的两种功能。陈争先生的书法好生了得,曾在陈恒安、方小石等前辈书法大家门下立雪数载。锤炼出驾驭表现各种情绪迥异墨线的本领。试看画中老者的胡须,作者画时饱蘸浓墨,用点厾法入纸,继而捻笔转动,侧锋出之,顿使一粗犷且不修边幅的老人闲适之情跃然纸上。再看衣纹处理,轻盈快速的行笔,潇洒灵动,然而在起笔与收笔处又无不带有些许小动作。即裹锋回复转动行笔后停顿藏锋驻笔收束,综合处理线条的粗细变化,使其疏密有致,行笔的快慢跳跃,墨色的浓淡相间……一件看似普通的衣裳便生动不已。举一反三,我们在欣赏画中椅子的表达时,感到作者此时换了大笔,以极厚重之笔触,像作擘窠大字一般,在笔画的间搭处复求灵活多变,这样便照顾到了椅子的真实质感表达与书写时的畅机抒情发挥。假如作为观者,您在此有所体悟后,笔者将鼓动您试以如上的分析法来感受陈争先生在这幅画中对人物手、足的表现和蒲扇塑造时的匠心独运,相信会有所得。
先生作品的好,绝非一两篇短文能尽释,俟之后来,以为阐述发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