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早在十几年前就与张长志相识,因为那时他同样是一名新闻记者,凭借自己对新闻的责任和对美术的研究,在圈子里很有知名度。而与他进一步相知,是在其辞掉了记者这个行当成为专职画家后,创作出了巨幅历史画作《矿难日记》——温总理弓腰安抚矿工遗属的体态和含泪欲哭的表情,悲痛欲绝的妇女,背景中伤感的矿难家属,整个画面都透着一种悲凉的凄美,令观者无不动容、感叹。
这已经完全超越单纯的美术创作艺术,体现出来的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一种对领袖的爱戴,一种对劳苦大众的情感。
年龄最小的创作组成员
张长志1963年出生在青州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有六个孩子,其他姊妹都很听话,一心扑在学习上,只有张长志喜欢写写画画。外人很难明白,在那个吃饭都困难的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为何会对书画会产生痴迷,就连父亲也曾经强烈反对。但是,当时只是孩子的张长志自己却晓得其中的情缘:街坊张子和老人是个民间书画师,他经常在家中摆上画案写写画画,草草几笔之后,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花草或山水,这让张长志的心里感到无比神奇。这种“神奇”,带领张长志步入了书画的道路,张子和也成为张长志最早的书画启蒙老师。
上了小学后,张长志又有幸遇到了王冠中、唐增文、谢立章几位美术老师,他们学而不厌的学风、诲人不倦的教风,深深地影响了张长志。他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学习,书画天赋很快显现出来,从三年级开始,学校的黑板报全部由他来书写、绘画。张长志仍然依稀记得,就在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全校几百名学生参加运动会,因为他的书法写得漂亮,所以让校长叫到主席台给获奖运动员写奖状,“校长的事情我来做”,这是对一个十几岁孩子来说最高的奖赏和肯定;围观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让他感觉很有脸面很自豪,他甚至认为书画是最至高无尚和神圣、光荣的职业。他的母亲更清楚记得,就在儿子刚刚满12岁的时候,就被选入当时年龄最小、唯一一个未成年人的“益都县美术创作组成员”,与很多年过半百的老前辈一起走乡入村,通过各种书画艺术创作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并且和大人“平起平坐”,领到了一天八毛钱的补助。这让张长志感到很有成就感,因为这个“工资”的确为家庭减轻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他也因此被视为家中另一个“顶梁柱”。沾沾自喜的张长志对书画开始产生崇拜和信仰,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书画追求。
高中毕业后,正遇父亲生病退休,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张长志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为一名工人。但是他一直对自己的书画爱好念念不忘,总是利用各种时间去学习书画,一心考取专业的美术院校。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又积极复习,考取了当时的专科院校,开始正规的美术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