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恢复高考之后,他又积极复习,考取了当时的专科院校,开始正规的美术学习。
为求学一年扔掉十几万
1987年,张长志到了青州日报社工作,成为一名让无数人羡慕的新闻工作者,主要从事美术和摄影编辑工作。期间,他开始用新闻的敏锐性和责任心,去研究、尝试绘画和新闻摄影艺术,创作并发表了大量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1997年,又调入专业美术创作単位深造。
2005年春天,张长志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机关刊物《美术杂志》上看到,当时的美协副主席刘大为和冯远面向全国招收9名人物画研究方面的研究生。这个信息让他很动心,但是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因为当时他在当地已是很有名气,其书画作品开始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同时,他创办的高考美术培训班,每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他的朋友劝他说:都四十岁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要抛弃一年近二十万的收入,花六七万元去北京学习,这不是有些迂腐了吗?何况女儿当时刚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每年也得三四万的开支,你能承担的了吗?你妻子下岗在家,她拿什么来养家糊口啊?
面对这些难题,张长志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去“赶考”的决定。在经过几次筛选后,张长志与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追求者,参加了刘大为和冯远研究生招收考试的“独木桥”。当时是现场考试,题目要求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在一小时内创作一副六尺整张的人物主题画。张长志马上想到了到青藏高原写生的场景:纯洁美丽的藏族女孩,鲜艳的民族服装,奔跑在草原上的骏马,圣洁的哈达……灵感来了,创作激情立刻调动起来,很快,几名兴奋的藏族女孩冒着雪花赶集的场景跃然纸上,张长志取名为《步步高》。
当这幅作品使全场惊叹。刘大为连用三个“非常生动”给打了个最高分,并且当场决定录取张长志。
将责任和真情渗透画作
张长志的作品,不但表现出深厚的功力,更主要的是表现出来一种可贵的责任,他经常留着眼泪作画,每一滴墨迹中都渗透着他的情感。
2006年5月份,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要联合举办“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组委会通知张长志创作一幅人物主题作品。当时,全国不少煤炭生产地的矿难事故接连发生,无数矿工罹难在矿井之下,造成大量的家破人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夜不能寐,凭借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深厚的人物绘画功底,张长志决定构思创作《矿难日记》。当时他正在刘大为工作室攻读研究生,所有的绘画全部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完成,除白天课余挥毫作画外,他每天晚上坚持画到12点,动情之时,画面上的人物在痛苦,他的泪也在流……就这样,在历时两个月时间后,一幅八尺的巨幅人物画创作成功完成。
不出所料,画作《矿难日记》在“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展出后,立刻成为关注的焦点。温总理弓腰安抚矿工遗属的体态,含泪欲哭的表情和悲痛欲绝的妇女,都刻画的毫发必现、真切动人,令观者无不动容、感叹;背景中矿难家属的群像,更透着一种悲凉的凄美,使人不禁感到人民总理体恤民情的真诚,同时更对唯利是图的黑心矿主产生憎恨。巨大的社会反响,使《矿难日记》成为该展在中国美术馆学术研 讨会的代表作。 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在该展前言中写道:“佩服《矿难》作者的勇气,当他把对人的摧残和关爱的巨大矛盾呈现于视觉形象时,为自己,为评委,也为怕丢乌纱帽的官员出了一道难题。但我相信,知难而进者能有所突破,惟有深感于中者能出感人之“心画”,就此寄希望于青年工笔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