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用朝圣的心 圆自己的梦——访青州籍青年画家张长志

时间:2011-02-16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来源:(网络)
 
不善张扬勤于耕耘
面对各种成绩和荣誉,张长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当上下求索,笔耕不止”。
小时候刚学画画时,张长志就表现得勤奋又刻苦。当小伙伴们都在玩耍取乐时,他总是习惯躲在家中狭窄的小偏房屋子里练习,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他画得最投入、最有收获的时候。父母经常半夜听到屋里传出“沙沙”的声响,原来是张长志将废弃的风箱当做画案,将画纸贴在上面用铅笔练习速描。
去年,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六个国家在我国上海召开“六国峰会”。期间,国家有关部门要举办一次以“和平、和谐、友谊、发展”为主题,以当代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六国当代画家作品展”,张长志应邀创作的“六国元首造像”。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精心创作,他终于圆满创作完成六个国家元首的造像,与我国著名画家刘大为、范增、黄永玉等近百名画家创作的100幅作品共同参展。因为特殊的题材和精湛的画技,张长志的六副作品全部张挂在展览会的第一个展厅。展馆一开幕,“六国元首造像”即刻引起了所有参观者的目光,几乎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将镜头对准了这些作品,各国的驻华使节也在人群中热切地询问寻找画作的作者。
  但是,此时此刻,张长志正在中央美院的宿舍里穿着背心短裤在精心创作画作《家》。同学们给他打来电话,让他先放下画笔赶快到展览现场,张长志只是淡淡地说:“没有完成的作品,比完成的作品更重要。”
  现在,张长志已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同时是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入室弟子,国内知名的画家。创作任务更加繁重,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应接不暇。最近他应邀为上海世博会创作了巨幅中国画《飞煌》,深受展会的好评。
 “绘画需要用信念支持。做一个艺术的信徒,如众多的朝圣者一样,跋涉在路上有可能死去,但为了朝圣,是值得的。我要用朝圣的心,去圆自己的梦!”张长志对记者说,最大的希望就是将来在他身后的墓碑上能够镌刻上“人民的画家”。
潍坊日报记者  刘建强
早在十几年前就与张长志相识,因为那时他同样是一名新闻记者,凭借自己对新闻的责任和对美术的研究,在圈子里很有知名度。而与他进一步相知,是在其辞掉了记者这个行当成为专职画家后,创作出了巨幅历史画作《矿难日记》——温总理弓腰安抚矿工遗属的体态和含泪欲哭的表情,悲痛欲绝的妇女,背景中伤感的矿难家属,整个画面都透着一种悲凉的凄美,令观者无不动容、感叹。
这已经完全超越单纯的美术创作艺术,体现出来的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一种对领袖的爱戴,一种对劳苦大众的情感。
 
年龄最小的创作组成员
     张长志1963年出生在青州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有六个孩子,其他姊妹都很听话,一心扑在学习上,只有张长志喜欢写写画画。外人很难明白,在那个吃饭都困难的年代,普通人家的孩子为何会对书画会产生痴迷,就连父亲也曾经强烈反对。但是,当时只是孩子的张长志自己却晓得其中的情缘:街坊张子和老人是个民间书画师,他经常在家中摆上画案写写画画,草草几笔之后,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花草或山水,这让张长志的心里感到无比神奇。这种“神奇”,带领张长志步入了书画的道路,张子和也成为张长志最早的书画启蒙老师。
   上了小学后,张长志又有幸遇到了王冠中、唐增文、谢立章几位美术老师,他们学而不厌的学风、诲人不倦的教风,深深地影响了张长志。他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学习,书画天赋很快显现出来,从三年级开始,学校的黑板报全部由他来书写、绘画。张长志仍然依稀记得,就在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全校几百名学生参加运动会,因为他的书法写得漂亮,所以让校长叫到主席台给获奖运动员写奖状,“校长的事情我来做”,这是对一个十几岁孩子来说最高的奖赏和肯定;围观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让他感觉很有脸面很自豪,他甚至认为书画是最至高无尚和神圣、光荣的职业。他的母亲更清楚记得,就在儿子刚刚满12岁的时候,就被选入当时年龄最小、唯一一个未成年人的“益都县美术创作组成员”,与很多年过半百的老前辈一起走乡入村,通过各种书画艺术创作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并且和大人“平起平坐”,领到了一天八毛钱的补助。这让张长志感到很有成就感,因为这个“工资”的确为家庭减轻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他也因此被视为家中另一个“顶梁柱”。沾沾自喜的张长志对书画开始产生崇拜和信仰,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书画追求。
  高中毕业后,正遇父亲生病退休,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张长志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为一名工人。但是他一直对自己的书画爱好念念不忘,总是利用各种时间去学习书画,一心考取专业的美术院校。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又积极复习,考取了当时的专科院校,开始正规的美术学习。
 
 
为求学一年扔掉十几万
  1987年,张长志到了青州日报社工作,成为一名让无数人羡慕的新闻工作者,主要从事美术和摄影编辑工作。期间,他开始用新闻的敏锐性和责任心,去研究、尝试绘画和新闻摄影艺术,创作并发表了大量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1997年,又调入专业美术创作単位深造。
    2005年春天,张长志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机关刊物《美术杂志》上看到,当时的美协副主席刘大为和冯远面向全国招收9名人物画研究方面的研究生。这个信息让他很动心,但是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因为当时他在当地已是很有名气,其书画作品开始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同时,他创办的高考美术培训班,每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他的朋友劝他说:都四十岁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要抛弃一年近二十万的收入,花六七万元去北京学习,这不是有些迂腐了吗?何况女儿当时刚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每年也得三四万的开支,你能承担的了吗?你妻子下岗在家,她拿什么来养家糊口啊?
面对这些难题,张长志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去“赶考”的决定。在经过几次筛选后,张长志与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追求者,参加了刘大为和冯远研究生招收考试的“独木桥”。当时是现场考试,题目要求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在一小时内创作一副六尺整张的人物主题画。张长志马上想到了到青藏高原写生的场景:纯洁美丽的藏族女孩,鲜艳的民族服装,奔跑在草原上的骏马,圣洁的哈达……灵感来了,创作激情立刻调动起来,很快,几名兴奋的藏族女孩冒着雪花赶集的场景跃然纸上,张长志取名为《步步高》。
   当这幅作品使全场惊叹。刘大为连用三个“非常生动”给打了个最高分,并且当场决定录取张长志。
 
将责任和真情渗透画作
张长志的作品,不但表现出深厚的功力,更主要的是表现出来一种可贵的责任,他经常留着眼泪作画,每一滴墨迹中都渗透着他的情感。
20065月份,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要联合举办“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组委会通知张长志创作一幅人物主题作品。当时,全国不少煤炭生产地的矿难事故接连发生,无数矿工罹难在矿井之下,造成大量的家破人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夜不能寐,凭借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深厚的人物绘画功底,张长志决定构思创作《矿难日记》。当时他正在刘大为工作室攻读研究生,所有的绘画全部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完成,除白天课余挥毫作画外,他每天晚上坚持画到12点,动情之时,画面上的人物在痛苦,他的泪也在流……就这样,在历时两个月时间后,一幅八尺的巨幅人物画创作成功完成。
不出所料,画作《矿难日记》在“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展出后,立刻成为关注的焦点。温总理弓腰安抚矿工遗属的体态,含泪欲哭的表情和悲痛欲绝的妇女,都刻画的毫发必现、真切动人,令观者无不动容、感叹;背景中矿难家属的群像,更透着一种悲凉的凄美,使人不禁感到人民总理体恤民情的真诚,同时更对唯利是图的黑心矿主产生憎恨。巨大的社会反响,使《矿难日记》成为该展在中国美术馆学术研   讨会的代表作。  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在该展前言中写道:“佩服《矿难》作者的勇气,当他把对人的摧残和关爱的巨大矛盾呈现于视觉形象时,为自己,为评委,也为怕丢乌纱帽的官员出了一道难题。但我相信,知难而进者能有所突破,惟有深感于中者能出感人之“心画”,就此寄希望于青年工笔画家”。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北京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春节活动 下一篇:心境·状态——看光头老姜的油画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