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张志庆曾经获得过首届全国行书展一等奖,然而在其后的三年间,张志庆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个中的原因,并非因为他失去了持续在全国书展中显露才华的能力,而是主动选择了“退却”——他自觉的退回到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状态,以期找到书法与生命、与灵魂的关系。在自由书写中呈现真实的生命状态,对志庆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感召。他本就是一位执着到近乎固执的艺术家,当他意识到“展厅图式”已经背离自己内在的书法意图时,转身远离时尚的“展厅书法”,通过经典,探寻与过往大师对话的通道,对志庆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不要做艺术批评家,而要去画,得救就在其中”这是塞尚对一位年轻画家的忠告,我不知道志庆是否读到过这句话,但我看到的志庆,确实如这位西方大师所说的那样,他没有浪费精力去对抗、批评展厅书法,而是埋头在晋、唐、宋人的经典法帖中,潜心研究渐已失传的书法形式法则。他曾经在几个月内以苏东坡的笔意写下100本精致的行草书册页,这样的书写量,即使放在以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的古人中,也是令人吃惊的。我曾经看过他其中的部分册页,其精致典雅,实不在民国书法名手之下。
在经历过对宋人书法深入的研习之后,近一年来,志庆潜心于对二王法书的临习。他曾经多次对我谈及学习过程的艰苦,甚至到了沮丧的地步。记得有一次他对我谈到:“每向前走一步,都感到王羲之的伟大,这样的体验,都快让我接近崩溃了”,说这句话时,志庆紧锁眉头,那样子像在自言自语。他对前贤发自内心的敬畏,让我感受到他内心探究书法奥秘的执着,也让我对志庆心生敬意。像所有艺术领域一样,今天的书坛充斥着对经典的轻薄之心,像志庆这样怀有敬畏之心的书法艺术家已经很少了。
我一向认为,对今天的书法家来说,对晋唐帖学传统的研习探寻,和现代书法实验,虽然向度不同,却具有同样的探索意义,因为我们离传统太远了,以至于对传统书法内蕴的尊严和形式秘密无法洞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当代书法正以可笑的“现代性”的名义,走向肤浅的图式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志庆以及同道对传统书写形式的坚守和探索,正在找回书法艺术的尊严。这个话题或许沉重了些,但对于一个执着于探寻书法与生命关联的艺术家来说,沉重的坚守比轻浮的迷失更具有持久的感召力。何况,我已经从志庆最近的书写中,看到他正在进入心手双畅的自在状态。
一个书法家每在传统书写技巧上向前一步,都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纯粹、敏感、柔软,这是书法最为动人的秘密之一。我没有和志庆交换过这个观点,但从他的书法中,我已经感受他心灵的光芒,我相信这种光芒会越来越显现出迷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