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为无限时,空间的意义是永恒;当时间为一个限量时,空间的意义是存在。前者是艺术,后者则是人生。为了给人生讨个说法,在无限和有限之间我选择了艺术门类中的绘画,我只占有属于我自己的空间。”
这是韦辛夷在他水墨人物画创作专著《占有空间》中的扉页语。韦辛夷就是这样一位互动于艺术和人生的国画家。当他把艺术和人生联接起来,他开始超越存在,趋 于永恒,至少他选择了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存方式,从这一点上说,韦辛夷是幸运的。他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运用绘画手段体察生命的律动,他站在历史的门 坎,叩动历史的门环,企盼灵光的闪现,于是,时空开始盘旋,于是历史真的动情地向他敞开一道缝隙,仅仅是一瞬,避过眩目的光芒,他看见了刀光剑影,看见了 慷慨悲歌,看见了红尘滚滚,看见了惨雾低垂……从那一刻起,他如列子御风而行,如见藐姑射山之境,真正“泠然善也”。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把绘画视角定格 在历史的嬗变上,定格在人性的终极关怀上。他凭借这一制高点,既可以转巨石于万仞之上,也可以跃蓬雀在榆枋之间,小知大知,各臻妙境,灵犀千转,自有会 心。
在中国画门类中,韦辛夷选择了人物画为主攻方向,他认为只有人物画才能揭示人的心灵,而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诗化的意境,也只有在展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 最深刻、最直接地表达出来。用现代观念和手法表现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研究课题,韦辛夷之所以知难而上,依然可归纳为他有一颗为艺术而 献身的赤子之心。宗教般的虔诚,使得他义无反顾,飞蛾扑火、弥海荡舟、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样的悲壮激宕于他的心间,不正是我们民族魂魄和民族精神的写照吗?
为了攀登艺术高峰,韦辛夷以书籍为慈航,以勤思为日课,以修身菩提,以创作为正果,终日徜漾在寻找美、表现美、享受美的情境中。他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艺 术契合点,在中西方艺术座标上标定自己的位置。在“大基本功”实施中砥砺他的才情,在现实生活中感悟艺术的真谛。他称自己为“蝴蝶型”的画家,化蛹成蝶是 他的理想,他总是不满意当下的探索,他总是把目标盯在“下一个”。千奇百怪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充斥胸间,令他无奈,令他窒息,令他亢奋,令他消索,恰恰是 这痛苦引得缪斯女神翩翩光顾,正是这痛苦使得灵魂净化,灵感之光频频垂青。这才有了那一批在美术界产生影响的作品《鸿蒙初辟》、《在那个夏天……》、《灵 山法会图》、《马陵道》、《蓄须明志》、《日出日落》、《小岗村之夜》……
把握住了自我意识的超越,也就把握住了艺术的灵魂。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将所思所感激情喷越地展示出来,以可视的形式传递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便通过生命生发出去,生命的意义便借艺术媒介升华成为永恒的精神图腾,韦辛夷就是这样做的。
融生命的有限于艺术的永恒,韦辛夷旦夕于斯。
画家韦辛夷简介:韦辛夷,号遁公,甸园居士。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人物画的探索和研究,注重“大基本功” 的锤炼和全面修养,所创作的作品具人文内涵和哲学意蕴。代表作品《鸿蒙初辟》、《蓄须明志》分获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全国美展铜质奖,同期分获山东省美展 一等奖。92年录取参加中国美院刘国辉教授主持的中国人物画高研班,获国内访问学者称号。高研班创作作品《在那个夏天……》、《灵山法会图》、《马灵道》 以其凝重奇谲、融贯中西的风格和纵横开阖、自出机杼的手法赢得美术界同行的好评。作品分别在北京、杭州、济南展出,被誉为“溶古今中外于一体,得诗文史舆 之四味“的实力派画家。93年参加中南海全国百名书画家笔会,作品《敲诗图》被中南海收藏,并收入《中南海画集》。同年在济南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山东电 视台“文苑揽胜”栏目和山东画报均作专题介绍。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国画家》、《中国画年鉴(1992)卷》、《95 中国水墨》、《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等全国十余种专业辞书、刊物,其传略载入多部辞书。98年荣获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国画家奖”。99年6月应德 国德中文化学院邀请,赴德国、法国艺术考察,进行“与中国对话”艺术交流活动,分别参加黑森州、柏林国际水墨画邀请展。被中国文联评定为99/中国百杰画 家。中国画《小岗村之夜》入选九届全国美展,同期荣获山东省美展一等奖。出版专集《占有空间——韦辛夷水墨人物画创作心迹》、《当代中国画精品集·韦辛 夷》、《水墨写意人物画技法》。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书画之友社成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青 年美协常务理事、济南美术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