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专题视频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台湾名家
  热门标签: 草书诗卷 老酒,百岁老人,长寿 黄金时代 书画,书法, 拍卖 收藏,书法,绘画 伦勃朗
 
  主页 > 名家专访 >
 

彭中天:文交所的“道”与“术”

时间:2012-03-12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纵观世界,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已成为历史潮流。美国的成功经验,英国、日本、韩国的华丽转身及中国的文交所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从全球范围内看,这种结合仍处于探索期,也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整体趋势和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国务院于2011年11月11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38号文),无疑给全国各地方兴未艾的文交所创新泼了一盆冷水。
  遭受挫折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要做文交所?文交所到底是做什么的?还要不要继续做文交所?如何做文交所?带着这些问题,雅昌艺术网特别采访了文化产权交易理论先驱彭中天先生。
  文交所多在“术”上创新 但未必明“道”
  您所讲的交易所的“道”与“术”是什么?
  彭中天:最近,我一直在讲“道”与“术”的问题。“术”就是文交所具体的操作层面和产品设计,目前国内60多家文交所都围绕“术”上面做创新,但不一定明“道”。文化产权交易这个课题,我06年的时候最早谈到,当时我跟吕敬人老师拜访万捷,就提出了文化份额化的交易模式的观点。之所以我会有此奇想是缘于92年我的社会实践。而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我一直在研究这个课题。
  您当时为什么会突然想到文化份额化呢?
  彭中天:这是有渊源的,我92年下海后与合作者在南昌做房地产投资收益券,把10万平米的房子分成每个平米让老百姓来投资,并且这个投资券可以流转,既可选择收益,也可集合兑房。当时在三天时间募资六千万,完成南昌第一个现代化小区,老百姓、企业、国家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当时房子不是一家老百姓能够投资的,通过拆分的方式做成了。虽然目前艺术品价格很高,但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从中获益呢,这就是我有这个想法的起源。艺术品和房子在运作原理上是一致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只需进行一些局部改进。
  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是一种创新,是一种跨行业的嫁接,但由于文化行业的特殊性,文化份额化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不能说遇到一些挫折就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后来我的思维又有所转变,我称之为“2.0版”,叫基金化。如果说份额化是把大画变小,那么基金化就是把小钱变大。虽然份额化使得文化投资降低了门槛,但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识别和判断的。基金本身是一种成熟的模式,把专业的人才、社会的资金和优秀的文化资产捆绑在一起,降低了风险,更适合大众投资,所以我就提出了基金化。
  最近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我把它称之为“3.0版”,就是版权化。版权化和份额化、基金化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所有的文化产权和丰富的文化表现形态后面其实都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版权。每张画的价值不在于画面的纸张、颜色、图案,而在于其版权,它以无形居多,更符合文化轻资产的特质,实际上无形的版权大于有形,这就是文化产业的特点。
  我对“文化”的理解,是把“文化”两个字拆开解读:“文”代表一种内容的创造;“化”代表内容的转化,可以文而化一之,化文为产、化文为需,化成天下,造福苍生。好的“文”由于稀缺,其价值非常昂贵,只能少数人拥有。但是文化产生于人民,必定要服务于人民,要让大众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文化,就要通过转化,通过商品化、服务化的方式,让人们享受到人类最高的文明成果,也就是通过版权为核心的授权经济。
  我认为版权授权在中国前景广阔,而且与中国目前国家经济的转型是相契合的。支撑中国几十年的简单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中国的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转型。所谓的转型我认为就是向商业模式创新的转型,向文化价值提升的转型和向科技嫁接的转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文化只有和我们现在主流经济——制造业、城市化相结合,它才有广阔的天地,才能成为支柱产业,“以文化文”没有出路,只能自娱自乐,我们的拍卖行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中国拍卖行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规模也达到1000多亿,但可能还不如深交所一天的成交额。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微乎其微,只是吸引了眼球热闹,所以我认为版权化可能是整个文化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尹沧海先生和他的水墨写意 下一篇:顾云卿:对刘旦宅先生的点滴回忆
   
  特别推荐
朱建新:带一个学生,你拼命教他技法是没有用
崔玉志:一位农民画家的“牡丹情愫”
陈佩秋:学画是我一生的职业
王璜生的“呼/吸”:记录像风一样的生命之“
萧朗:怎样学习写意花鸟画!
喻继高画春,太美啦
“80后”神像画传承人李真: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他是新幻彩艺术创始人,善于将重彩和泼彩结合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
王伯敏画画:一山一云,一树百叶,都是大气磅
 
  本月热点
岳继承作品鉴赏
“画罗天下”罗家宽
“清贵”崔如琢:艺术中国梦的知
大家——朱德群
大家王梦庚书画拍卖会记时随拍
邳州曹元伟:一位草根书法家的艺
邱志杰:追忆者的共同体
时锦平——中国山水画名家
赵海昉书画鉴赏
顾群业谈“去他妈的艺术”与“人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