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画家崔如琢,在书画界和拍卖场上无人不晓。他的画作被多位国际要人如里根、基辛格、宋美龄、贝聿铭、李光耀、泰国王室及全球几十所博物馆、美术馆、高等学府广泛收藏。作品已经走遍了世界,画家本人却隐居在北京郊区,谢绝社交,潜心艺术,一派“隐士”之风。
少年的心事
按师承来说,崔如琢应算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徒孙辈。他对齐白石的景仰,从小时候就开始了。
1944年11月26日,崔如琢出生在北京,父亲是做生意的,开了几家汽车制配厂和面粉厂。崔家家境富裕,住在新街口附近的一座大四合院里,“记得幼年时家里的墙上挂的都是画。”崔如琢说。
“小学二年级我就开始乱涂乱画,算是启蒙吧。一天看到齐白石先生的《丝瓜蝈蝈》,便照葫芦画瓢,拿到学校。老师看后狐疑地说:‘是你画的吗?下节课你再画一张!’”崔如琢回忆说。很快,他就得到了 “小画家”的称号。学校每年办美术比赛,他都会捧回第一名的桂冠。
1957年,齐白石去世,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崔如琢去看了他的遗作展,也详细了解到这位大师的生平。就是在那一年,崔如琢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画家。
小学毕业后,崔如琢进入北京39中。当时39中没有出色的美术老师,“幸好我家有个邻居叫刘子实,是名医生,酷爱收藏,认识秦仲文、李苦禅、吴镜汀、王雪涛等著名画家”。刘子实带着崔如琢去拜见秦仲文,秦仲文说:“花鸟要学王雪涛,山水要学吴镜汀。”有此明示,崔如琢于是又携画拜访了齐白石的弟子王雪涛。“画得好!小小年纪,太不容易了。但消化不彻底,不能完全协调。艺术风格要讲究清纯,贪多拼凑成大杂烩,劳而无功,浪费时间,反而受害。”王雪涛说。
后来,刘子实看崔如琢总是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就对他说:“我带你去拜见中央美院的教授李苦禅先生吧。他得齐白石真传,为人耿直,没有一点架子!”据崔如琢回忆,李苦禅看了他十几件作品,沉默许久才开口说话:“我学齐老师,对他老人家的艺术却没有什么发展,想起来就不安。你小,做我的学生要吃大苦……你的画里有临摹我的东西,以后要记住,画得跟我一样,没有出息!”他逐一点评了崔如琢的画,哪里是长处,哪儿有毛病,如何改正,都坦率指出,非常真诚。“在恩师身上,我感受到了父爱般的温暖。”崔如琢说,“在人生道路上,让我最感激的恩师就是苦禅老人。”
“文革”时期,到处都在抄家。崔如琢从书店里买来3张毛主席像,裱好后放在房间,把自己所有的画叠好藏在主席像后面,因此保住了那些画的“性命”。不能画画的他,下江南,游广州,还逛了浙江雁荡山、江西庐山、山东泰山。“丰富阅历,开拓视野,心中也少了些许郁闷。”
被两位大家赏识
1970年前后,崔如琢开始画人物,但只是很简单的“插画”。当时,篮球、足球等体育教育图书里要画人物解释动作过程,一本下来得画好几百个人。崔如琢就在写生、白描之外,把这个当成一门训练。“每一幅小人儿稿费一毛五,一本还能挣50、80元呢。”崔如琢开心地回忆道。
1973年,荣宝斋等文物商店开始收国画,“我与范曾等几个人的画都中选,觉得很受鼓舞,于是开始创作大量国画。”那时, 崔如琢常去故宫看古画、临古画,一待就是一天。正是这样近乎封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成就了他的国画功底。在临摹前人作品的同时,他曾问过自己:“传统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在多年的知与行中逐渐清晰——是发展!“清代画家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一味临摹传统画不行。”
“文革”结束后,崔如琢先去大学里教书,但“老师之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不学无术的人很多”。当外来的信息渐渐多起来时,崔如琢决定出国,并如愿去了美国。
有一天,身在纽约的崔如琢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叫王渡,是台湾收藏家,在曼哈顿开了家餐厅。他的妹妹王安从台湾过来。这个王安,来头可不一般,她的老师是一代画宗张大千、黄君壁。她听说齐白石的徒孙崔如琢也在纽约,便想拜访。崔如琢答应了。结果,王安一下就看中了崔如琢的4幅画。
崔如琢拜托王安:“你能否把这些画让你的两位老师过过目,给我提提意见。”她满口应允。一回到台湾,王安直奔黄府。黄君壁看过画后说:“他画得不错,我拿我一张山水画换一张崔画家的画好吗?”于是王安把崔如琢的《芭蕉鱼》换给了黄君壁。隔天,王安又拿着剩下的3张画去看张大千,问道:“老师,您看看这位大陆画家画得好不好?”张大千说:“笔墨不错,可以收藏。”很快,被两位大师称赞这件事就传开了,崔如琢声名鹊起,1989年,他在台北举办了个展,成为大陆画家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
但是,“艺术太熟练后就是重复自己,重复历史,重复前贤,就不叫艺术了。可是如果你没有了源泉,只能重复。”1992年,风头正健的崔如琢决定封笔,之后回到北京。
仅仅是个老学童
没人能料到,他的封笔竟长达10年。
2002年的一天,画家吴悦石打来电话:“我这有几个朋友,经常一起喝茶、画画,你要不要过来?”崔如琢去了,看到别人挥毫泼墨,“终于把我的瘾勾出来。或许是天生的使命感吧,我觉得自己就是为中国水墨画而生的。”崔如琢说。这一拿起画笔,他就再也没放下。
除了自己创作,崔如琢也收藏古代名画。2007年,崔如琢美术馆在北京顺义开幕,香港中文大学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题写了馆名。
2010年的拍卖市场上,崔如琢作品的总成交额达3.5亿元,稳居“胡润艺术榜”榜眼,仅次于范曾。2010年,崔如琢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国画《荷风盛世》,长18米,高2.8米,是人民大会堂尺幅最大的作品。香港佳士得2011年秋拍期间,崔如琢的新作《盛世荷风》又以1.2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4亿元)成交,崔如琢也由此成为极少数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在世画家。
虽然盛名在外,但崔如琢对此看得很淡然:“很多人给我戴上了‘大师’、‘大家’等桂冠,‘大师’满天飞不严肃,我仅仅是个老学童。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国家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之后如此生生不息。我想,中国文化能够走遍世界的那一天不会太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