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老照片的?
艾轩:大约1993年开始,那时还没有老照片的拍卖。我经常去潘家园淘东西,当时主要因为好奇,感觉这些久远的影像怎么会保存到现在?我从小就住在北京,对老北京特别有感情,所以我买了很多关于老北京建筑、人物、风景的照片,而且我一直想画老北京的题材的作品,但是目前只画了两张,我对北京的情结一直没有放下,所以一直找关于北京的老照片。但慢慢发现自己买的老照片越来越多,而且现在在地摊也很难找到好东西了。
记者:能否分享一下您收藏老照片的经历和有趣的故事?
艾轩:收藏确实有很多趣事。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溥仪的一张照片,2007年的时候我去看预展,看到一张《溥仪、婉容与威林顿夫妇、庄士敦合影》,该照片1926年摄于天津张园,溥仪带着墨镜、婉容穿着清朝的服饰,上款“威林顿伯爵惠存”,落款“宣统”,拍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日本人山本赞七郎,照片背面附有一张打印的小纸片,上面用英文写着“如果没有发生革命,这位年轻人应是大清国的皇帝……” 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很有意思,1924年溥仪逊位,一年后他从北京跑到天津,照片里的张园是他第一个行宫。溥仪复辟的心情非常急迫,所以他频繁向国内外各方势力寻找支持,经常在家里会见来访的各国官员,但来客多数只是对他逊帝的身份感到好奇,溥仪与婉容在张园和加拿大总督威林顿夫妇的会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我当时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但错过了拍卖的时间,照片被人买走了,后来我托华辰的人帮我联系买家,想从他手里买回来,结果那人加了一点钱卖给我了,大约20万左右买了下来。我买到之后特别高兴,这张照片里面的故事特别重要,而且照片可以说是博物馆级别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最近我买的一组军旅照片,这照片有400多张,记录了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野战军行军状态,照片大多数都出自一个叫福顺的摄影师,一开始专家们都不知道这位摄影师是谁。这组照片非常特殊,我们都知道战争时代的物质条件异常艰苦,摄影材料是极其珍贵的,为了节省材料,而摄影的首要任务是政治宣传,所以大多关于红色时期的照片都是摆拍,而这组照片全部都是从各个角度鲜活的抓拍,感觉是这支军队有充足的设备让摄影师在战地随意拍照一样。后来专家考证出来,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是陈赓,他喜好文艺,也喜欢摄影,他把打仗时候缴获的摄影器材都分给部下,所以这支部队的政治部宣传科就有许多摄影战士,每次打仗结束后,陈赓都让他们把照片编成册子,或贴在墙上给军队的人看,起到鼓励斗志的作用,就像是一个随军的流动的摄影展。我觉得这样的照片特别珍贵,以很真实的方式纪录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这组照片可遇不可求,类似的作品很多在战争年代被毁掉了或者都在档案馆、博物馆里面,可以落在私人藏家手里真不多。
最后一个故事和我个人关系特别密切。有一次我买完东西之后打算离开,突然看到墙上一张很长的照片,我仔细一看,原来是1953年第二届文代会的合影,我想到那时我爸(艾青)还没被划成“右派”,他也许会在照片里面,我顺着照片中的人物找,果然找到我爸,他就站在毛泽东的后边。当时我特别激动,有点控制不住了,委托了拍卖行的人帮我举牌,那张照片的估价是1.5万,但我自己的心理底价已经去到20万了,也很担心被人看出来我特别想买,和我抬价。后来在电话委托的时候,拍卖师从一万五起拍,我应价之后居然没有人和我抢,结果这张照片就以一万五买下来了!也许在其他人眼里,这张照片没有太大意义,但它对于我而言,实在太重要了。
记者:听起来是被您捡到漏了?
艾轩:捡漏这个概念还是看不同人的需要,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张照片过若干年之后会翻几倍,但你自己对这张照片并没有兴趣,这种漏就不怎么好,买了之后会一直关注这张照片的价格有没有涨。捡漏对于我而言,是用比较低的价格买到自己很想要的东西。比如我需要画老北京,我会收集关于老北京的护城河、城墙、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等照片作为素材。有时候我买东西也没想那么多,一下子买了几十万,回来之后发现有些买重复了!
记者:听了您的故事,似乎您都喜欢收藏特定历史时刻的照片,您的收藏是否按照某个系列来收?
艾轩:我买东西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喜欢这两个原则,没有投资的考虑,比方说画画素材,还有一些特别罕见的老照片我也会买,因为好玩。
记者:您从1993年开始买老照片,能否谈一下现在的影像市场和过去影像市场的变化?
艾轩:现在的老照片比过去贵很多,而且一直在涨,不过这和整个艺术市场的走势是相关的,和我们的收入也是相关的,要是在过去叫我买一张二十万的照片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我的画才十多万一张,现在我的画卖到一、两百万,花二十万买一张好的照片没问题。好的照片看着养眼,人的寿命有限,每天都可以看着好的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